一、宋教仁的生平與著述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常德市桃源縣上香衝人。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製的政治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
宋教仁六歲進入私塾讀書,1899年十七歲的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學堂。翌年入學,在校期間,由吳祿貞等人組織的革命團體在武昌花園山的聚會吸引了他,常與同學議論時政,並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1903年8月結識黃興,成為摯友,不滿清政府統治,傾向革命。11月4日,偕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士釗等共同籌建華興會。光緒三十年(1904)二月,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華興會在長沙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同年12月13日,宋教仁抵達日本。
1905年6月創辦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入讀日本法政大學;8月,支持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並擔任其司法部檢事長,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
1906年宋教仁曾一度回中國,企圖在東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期間,根據其實地考察結果編纂《間島問題》一書,為清政府日後保護圖們江間島地區做了有力證據。
1910年底,宋教仁從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報》主筆,以“漁父”筆名撰寫大量宣傳革命的文章。
1911年7月,宋教仁與譚人鳳、陳其美在上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任總務幹事。他親自來往於上海、兩湖各地,積極發展中部總會分會,籌款購買武器彈藥,推動長江中下遊流域的革命進程。
1913年2月13日,宋教仁自漢口沿江東下,於2月15日抵達上海,寄住在同孚路21號黃興家中。
1913年2月19日,宋教仁在國民黨上海交通部發表演講,更加明確地撇開孫中山發明的五權憲法而大講他自己三權分立的憲政設想:
“討論憲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應如何分配,中央與地方之關係及權限應如何規定,是皆當依法理,據事實,以極細密心思研究者”。接下來,他再一次以激烈言辭全盤否定袁世凱政府當局的內政外交,認為隻有國民黨方麵出麵組織的議會政黨責任內閣,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醫生”。
1913年3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基本結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經營下,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眾議院議員596人,國民黨得269議席,共和黨得120議席,統一黨得18議席,民主黨得16議席,跨黨者得147議席,無黨派26席。參議院議員274人,國民黨得123席,共和黨得55席,統一黨得6席,民主黨得8席,跨黨者38席,無黨派44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占有392席,雖然沒有超過半數,由於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加起來隻有223席,國民黨依然可以憑借其絕對優勢影響操縱參、眾兩院。國民黨的選舉勝利,進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權預期和政治熱情。
1913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正欲循歐洲“內閣製”慣例,以黨首身份組閣之際,同年3月20日22時45分,被洪述祖暗殺於上海火車站。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於右任、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在醫院中他向於右任留下遺囑: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三、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他並授意黃興代擬電報給袁世凱,講述自己的中彈經過和革命生涯,電報原文如下:
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寧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權之見存。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見納。宋教仁。哿。
電報希望袁世凱能夠竭力保障民權,自己則雖死猶生。
手術後,情況沒有好轉,大小便中出血嚴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進手術室,延至22日淩晨4時48分不治而亡,年僅三十一歲。
宋教仁的主要著作有:
一,《我之曆史》,六冊,1920年湖南石印本;
二,《二十世紀之支那》,一冊,1905年5月東京鉛印本;
三,《醒獅》,四冊,1905年9月東京創刊;
四,《民報》,二十六冊,1905年11月東京創刊;
五,《間島問題》,六冊,1908年上海初刊本,1914—1916年地學雜誌重印本;
六,《民立報》,六冊,1910年10月11日創刊,上海印行;
七,《比較財政學》,日本小林醜三郎原著,宋教仁譯,1911年上海印行;
這些著作,後來由著名曆史學家陳旭麓主編為《宋教仁集》,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這些著作中最重要的是《我之曆史》與《間島問題》。
《我之曆史》即宋教仁留學日本東京時的日記,從1904年10月30日至1907年4月9日,共分為六卷。中間略有間斷與重複。宋教仁有寫日記的習慣,這部日記,清楚記載了他留學時的情況,彌足珍貴。
《間島問題》是宋教仁關於領土問題的專著。
1907年春天,宋教仁到東北,聯絡當地反清武裝力量,在此期間,也得知日本正在密謀侵吞中國東北領土。在長白山東南,有一塊縱十裏、寬一裏的灘地,曆來屬於中國。朝鮮諧稱之為“墾土”,譯音“間島”。日本早就覬覦這塊土地,作為向中國擴張的跳板。日本的報刊大造輿論,硬說“間島”是“朝鮮的屬地”。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當局向該地派出警察,設立了派出所,受日本參謀部操縱的長白山會,也在為日本侵吞“間島”製造假證據。
宋教仁聞此義憤填膺,通過日本友人片山潛介紹,裝扮成日本人,假名貞村,打入長白山會。他在這一帶進行了實地考察,搜集了第一手資料,還將長白山會製造的全部偽證拍照攜歸。路經朝鮮時,宋教仁到漢城圖書館,查閱了各種有關資料。隨後又返日本,在帝國大學圖書館翻閱了大量文獻圖籍。經數月努力,宋教仁在縝密考證基礎上,寫成了《間島問題》一書。書中宋教仁援引了大量中國、朝鮮、日本的曆史、地理文獻典籍和公私記載,並運用自己豐富的國際法知識,論證“間島”地區從周秦以來一直是中國設官管轄之地,揭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間島問題》書成後,日本當局深恐清政府以此為據,戳穿其編造的偽證,先是離間,勸說宋教仁不要幫助迫害他的清政府;後又以巨款購買該書版權。但宋教仁富貴不淫,拒賣書稿,以民族大義為重,向清政府提供了有關資料。
這年7月,中、日就“間島”問題進行交涉。清政府因有宋教仁的書稿,使日方製造的謊言和偽證難以成立,被迫放棄侵吞陰謀。當然不能說“間島”地區主權的捍衛全在於宋教仁的一本書,但這本書在“間島”談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因為此,人們在論及此事時,謂之為“一本書捍衛一塊國土”。
袁世凱曾致電駐日公使館贈送宋教仁二千日元,為宋婉拒。他說:“吾著此書為中國一塊土,非為個人之賺幾文錢也。”據說慈禧太後曾擬賞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絕。他說:“吾本革命黨人,烏能為清政府官,但能為祖國盡力者,生死以之,不願為官也。”(《宋漁父先生史譚》)自此以後,日本官方將他看作中國派來的密探,而留日學生中有人罵他賣黨交結官吏。處身內外夾攻的困境中,他不以為意,不改初衷。
二、宋教仁的責任內閣製與民主憲政思想
“責任內閣製”是宋教仁短短一生中的理想與追求。他認為:“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必欲變易之,必致動搖國本”。
1905年,宋教仁開始公開地有針對性地抨擊時政和闡釋他的政治觀點。到武昌起義爆發,他先在日本留學,後歸國任《民立報》主筆,公開發表了大量文章,批評時政,分析國際形勢。其時清政府正在內外交困的局勢下“預備立憲”,在不危及當權者統治權的前提下進行小心翼翼的改革。這些政治革新走的是維新派和改良派的路線,客觀看來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在已經係統化學習過西方政治理念的宋教仁看來,這些小腳女人似的改革與其說是向西方學習,不如說是清政府拿西方人的政治工具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揭開清廷立憲“虛假的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