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1 / 3)

一般說來,湘學作為湖湘區域的一種學術形態,是中國傳統學術的地方性知識形態的體現。但是,中國近代過程首先是文化觀念與知識形態的近代化,這種新的知識形態是從西方引進的各種自然科學技術知識,以及按西方知識學分類的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方麵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兩類知識形態,都是以西方的文化觀念、思維方式為背景而完成的知識架構。隨著湘學逐步走向成熟,其學術成就體現出湖南學人對中國乃至全人類學術文化的貢獻。民國時期的專家學者中,那些從事自然科學、技術工程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知識形態與“湘學傳統”沒有多少關聯;同樣,那些從事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學術形態,與“湘學傳統”的聯係也比較少。當然,這些湖南學人的內心深處可能仍有湘學旨趣的影響,也在應用科學與傳統經世之學上有聯係。相對而言,那些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領域的學術,天然地與傳統湘學有較多的聯係,無論是學術形態,還是學術旨趣,均受湘學傳統影響較大,可以將其看作近代化以後轉型中的湘學形態。近代是中國最為動蕩不安的時代。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激發了湖南人特異的思想和誌節,磨礪了湖南人的英雄本色。蔡元培曾在《論湖南的人才》中說:“湖南人性質沉毅,守舊固然守得很凶,趨新也趨得很急。湖南人敢負責任。”楊度在《湖南少年歌》中也說:“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誌,湖南當作普魯士。”“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近代湖南,從湘軍軍興開始,成為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的熱點。

如果說,太平天國的起義,催生了湘軍的誕生,那麼清末的革命正是近代湖南革命家、思想文化改良家群體產生的溫床。這一群體大部分成員都是留學海外的青年學子。他們身居異國,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感受民族危難的刺激,認識到義和團運動後清王朝已經成了洋人的朝廷,於是站到了清朝的對立麵,以推倒這個王朝為奮鬥目標。這個人才群體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激進的、叱吒風雲的革命誌士。他們豐富了湘學的內涵,湘學逐漸走向成熟。

一、黃興的家世與生平

黃興(1874—1916),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近代中國革命家。他是湖南人的驕傲,在湘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1874年10月25日,黃興在長沙市郊的一個地主家庭誕生。黃興這一支明初由江西吉安遷來,傳說是“景慕道州周子濂溪昌明理學之風”,實則因元末明初的戰亂,人口減少,明王朝實行江西移湖廣而來湖南長沙的。其始祖名黃國璋,為黃庭堅後裔。到黃興時,已是第十九代。

黃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名門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為官者。黃興的祖父因軍功得六品頂戴,從九品職銜,實為虛職。黃興的父親黃筱村是晚清秀才,當過都總,相當於鄉長,也算不上官。但黃氏一族注重修身立品,父慈子孝,具有優良的傳統美德。

正是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黃興早年曾係統地接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很小,他的父親就送他到舉人、翰林辦的私塾讀書,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熏陶。他十四歲時,因家庭變故,休學在家。他在繼母的督促下自學很用功。並訂有《自勉規則》進行自我監督。在這段居家期間,黃興學習之餘,利用冬閑學習武藝,跟隨瀏陽劉永球學烏家拳,隻手能舉百鈞。

到1896年,黃興在城南書院求學期間更是順利通過縣、府、院試,考中秀才。但黃興本人對功名並不熱心,當時,黃興去應考秀才前,他的親友要置酒預賀,黃興當即表示,讀書是要求真學問的,而應試僅僅是因為母命不可違。1898年調長沙湘水校經堂,複選調武昌兩湖書院深造,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畢業,次年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

抵達日本後不久,他和楊篤生等創辦了《遊學譯編》,並組織“湖南編輯社”,介紹西方的文化科學。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我國東北,黃興與同學二百餘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軍國民教育會)。同年回國,在長沙邀集陳天華、宋教仁等二十餘人集會,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被公推為會長。隨後聯絡會黨,商定於次年秋乘慈禧過七十歲生日時在長沙起義。事泄,黃興逃亡日本。

1905年黃興在日本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籌組革命組織同盟會。8月同盟會成立,被選為庶務(相當於協理),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重要領袖。此後,他以主要精力從事武裝起義,親自掌握留日陸軍學生的入會工作,並從中選拔一些堅定分子組成一個嚴密的團體“丈夫團”,為進行武裝鬥爭準備力量。

1907年到河內,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都遭失敗。1909年(宣統元年)秋,受孫中山委托,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次年春,起義再次失敗。十月,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檳榔嶼(在今馬來西亞)集會,決定集中全黨人力財力,在廣州再舉行起義。1911年春在香港成立廣州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任部長。4月27日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親自率敢死隊百餘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終因寡不敵眾而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