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童才子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鬆坡,清寶慶府(今邵陽市)人。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春,蔡鍔不滿十三歲,由父親領著去寶慶府城參加院試。臨進考場時,由於個子矮小,考生很多,父親將他舉起坐在肩上。湖南學政江標見了笑問:“怎麼兒將父作馬騎呀?”蔡鍔敏捷地回答:“父願子成龍嘛!”江標高興地召蔡鍔走近,手指蔡鍔說:“小學生暗藏春色。”蔡鍔立即躬身道:“大主考明察秋毫。”江標大喜。後閱蔡鍔試卷,拍案叫奇,讚不絕口,於是取為秀才,名列前茅。1897年秋,蔡鍔又在新任湖南學政徐仁鑄的推薦下,到長沙投考時務學堂,名列第三。不滿十五歲的蔡鍔,是四十名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中文總教習梁啟超視為才子,師生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光緒二十六年(1900)自立軍起義失敗後,他深為悲憤,決心以“湖湘人傑”、“國士”自許,因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鍔”。鍔指劍刃,表明要棄文學武,改習軍事,不做文弱書生。1901年,蔡鍔自費考入日本陸軍成城學校;次年進入士官學校,與蔣百裏、張孝準有“中國士官三傑”之稱。1904年回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軍事學堂任教官。1911年初至雲南,任新軍協統,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1915年在雲南發動護國軍起義,任第一軍總司令,舉兵入川,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被任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長。因積勞成疾,赴日本治療,1916年11月病逝,次年4月歸葬長沙嶽麓山。有《蔡鬆坡先生遺集》行世。
二、蔡鍔不同時期的學術思想
蔡鍔是出身湘儒的著名軍事學家和愛國主義政治家,也是舊湘學向新湘學轉型時期對民主革命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他一生戎馬倥傯,病魔纏繞,仍不忘著述,其學術思想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時務學堂時期。l897年,蔡鍔自邵陽入嶽麓書院,考入時務學堂,前後雖僅七個月,但學術思想卻跨越了若幹時段,可作兩階段闡明。第一階段:蔡鍔入學前受程朱理學正統熏陶,走的是一條希望通過科舉成就功名的道路。後業師樊錐授以魏源經世思想,初步了解公羊今文學學術觀點。第二階段,入時務學堂後,蔡鍔通過南學會、《湘報》、《湘學報》及梁啟超、唐才常、譚嗣同諸師教育,逐步樹立了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改良主義思想。1898年7月撰《後漢書·黨錮傳》書後,將曆代士大夫愛國憂民的高尚氣節與群體關係,略分為心覺、氣覺,並按功德分列上次兩等,指出清末內外交困之根本原因在於屢挫不振,無氣無心,國破種厄,心死氣銷,必須矯強保教,中立不倚,挺然獨立。9月撰《秦始皇功罪論》,認為“始皇為臣下錮蔽,勢成非心,燔詩書,夷功臣,好侈戮,均不獲己之舉,其過在愚民。功不成者不獲已,罪不成罪者亦不獲已也,師其所以興,革其所以亡,慎聽言慎用人”。(《蔡鬆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從這兩篇文章可知蔡鍔通過時務學堂學習,愛國主義與變法改製開始成為他的思想根基。
第二,留學日本時期。l898年戊戌政變後,蔡鍔第一次赴日本留學,先後入東京大同高校和橫濱東亞商校讀書。受西方民主自由學說的影響,民主革命思想日趨激進,這時是蔡鍔學術思想成熟時期。
1900年秋回國參加了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義,奉派回湘聯絡,事敗再回日本,轉入陸軍成城軍校,1904年畢業於士官騎兵三期。在日本前後六年,蔡鍔與民主革命激進派領袖黃興,君主立憲激進派領袖楊度,及由保皇派轉為改良派領袖的梁啟超均有密切交往。黃興為同鄉同學,楊度為同鄉前輩,梁啟超則為老師,三大學術流派集於東瀛。這時,蔡鍔思想正式定性為愛國主義者的民主革命穩健派,其中心思想是統一共和,尊王攘夷。蔡鍔留日時期主要著作有《軍國民篇》(1902年)、《致湖南士紳書》(1902年)及在1900年《清議報》上發表的雜感十首,體現如下學術思想:
《軍國民篇》從甲午戰後國勢分析入手,蔡鍔認為“中國之病,昔在神經昏迷,罔知痛癢,今日之病在國力孱弱,生氣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顛,肩之不能止其墜。其原因包括八個方麵:一在於教育者在綱常禮節,靡靡辭章,英穎青年,槁木死灰,代代相承,腐壞不堪;二在於學派思潮敝陋,流毒萬代,偽孔蟊賊,老氏泛濫,國民永遠沉淪;三在於文學者在辭章離奇、文風頹廢,廉恥掃地,社會不能進步;四在於風俗者為鄙棄尚武當兵;五在於體魄者在忽視體育;六在於武器者在科技與工業落後,無尚武精神,無武器可恃;七在於鄭聲者在俚曲靡靡、淫厲而哀,不能化民於剛毅沉雄;八在於國勢者則憂患心與競爭心不振。
“據此八端,舉國癡醉,甘為奴妾。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億,則中國其真亡矣。”同年《致湖南士紳書》亦按此宗旨,將列強進行對比,特別指出日本明治維新的強國道路,喚起國人與湘人國魂,並提出“武命文想”的命題。認為中國重文想而忽武命,湖南雖在“鹹同中興”中一度雄起,但終乏軍國民教育。“文想之極度,尚與武命相懸絕,而不免於儒耶?其武命之極度,尚與文想相懸絕,而不免於莽耶。”“湖南武命自湘軍占中原之特色,曾胡左彭從軍責償希冀,文想則自屈原、濂溪、船山、默深後,發達旁膀,羊角直上,駿駿駛入無垠之哲界矣。”“我湖南一變,則中國隨之矣。”
第三,雲南起義時期。1911年初,蔡鍔入滇,醞釀起義。期間編有《曾胡治兵語錄》,其序雲:“曾胡論列,洞中竅要,懿行嘉言,為我師資,語錄分將才,用人、尚誌、誠實、勇毅、嚴明、公明、仁愛、勤勞、和輯、兵機、戰守等十一篇,各附按語。”其選輯的內容主旨,反映了蔡鍔治軍思想與學術思想,要點是:一,“將”以良心血性為前提,人才隨風氣為轉移,分量而出,不拘一格,善趨至善,不善潛默;二,“尚誌”則精忠救國,義無反顧,骨髓血淵,百折不磨;三,“誠實”可破偽虛,萬眾一心,以誠貫串;四,“勇毅”成敗利鈍,鞠躬盡瘁,大勇浩然,一往無前;五,“嚴明”賞罰中程,振猛挽頹,立法知恩,立威知感;六,“公明”利人濟物,辨別忠奸,激揚清濁,策勵士氣;七,“仁愛”慈仁貼切,至誠無偽,教誨愛護,安民愛民;八,“勤勞”動靜勞逸,養之有素,習勞忍苦,不二法門;九,“和輯”公私分明,嚴戒意氣,共矢忠誠,和衷共濟;十,“兵機”守主攻客,戒慎恐懼,臨陣分枝,先期合力;十一,“戰守”緊嚴穩健,時地製宜,精練完便,後發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