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終於找到了進攻的時機。秦軍一舉大破趙軍,殲其主力,殺死主將趙蔥,攻克趙國都城邯鄲,虜獲趙王遷。趙國滅亡。
平定燕薊,多請田宅
公元前235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
秦軍消滅趙國之後,秦王就決定要乘勢揮師南下,一舉消滅楚國。秦王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20萬即可。秦王又問王翦,王翦道:“非60萬不可。”秦王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王翦白起列傳》)於是派李信及蒙恬率軍20萬向南伐楚。李信率軍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沈丘東南),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王聞秦軍失敗,大怒。此時才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向王翦謝過致歉,並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60萬大軍。”秦王允諾。於是王翦率60萬秦軍伐楚,行前求賜良田屋宅園地,秦王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秦王大笑之。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分,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隻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王翦請田”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王翦胸有成竹,一次次邀賞良田美宅,既得到了物質利益,又使秦王消除疑心,真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妙計。
以逸待勞,滅楚之戰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楚軍聽說王翦集60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之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60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突擊,大破楚軍,秦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縣東),全殲楚軍,逼得楚將項燕自殺。淮河南北變為秦國所有。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攻入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楚王。緊接著,秦軍在王翦指揮下馬不停蹄渡過長江,占領了吳越之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的典型戰役。“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製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有利戰機。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國屬地,統一了長江流域,並在楚地設南郡、九江郡和會稽郡。接著,王翦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戰功卓著而被晉封為武成侯。
“點評”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必勝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由王翦親自指揮殲滅了燕、趙、楚三國,其中滅趙之戰與滅楚之戰被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戰例載入史冊。
王翦足智多謀,給人的印象是一員智將,在伐楚之時采用請求賞賜田宅的辦法來消除秦王的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