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說:“那些軍官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你隻想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你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了。未來如何,就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劉邦說:“我也很想打回東方去,怎麼能夠待在這個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隻要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否則,韓信終究還是會跑掉的。”
劉邦說:“我看在你的份上,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會留下。”劉邦說:“那讓他做大將好了。”蕭何說:“很好!”於是劉邦就想召韓信來授官。蕭何說:“大王現在任命一位大將,好像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走的原因。大王若想授官給他,一定要選擇一個好日子,禮儀俱全才可以。”漢王答應了這件事。
眾將軍聽說要任命一位新的大將都很歡喜,以為自己要晉升為大將。等到授官時,大家才知道是韓信,整個軍隊都無比驚訝。
韓信拜將是因為蕭何的極力推薦,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提出自己的見解、計劃和戰略,劉邦非常滿意,並依照韓信的計劃部署。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被封為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漢都,今陝西漢中市東)襲關中(指函穀關以西地區),向東與項羽爭天下。他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采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略,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之眾虛張聲勢搶修棧道,以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迅速占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作戰的初步勝利。
平定四國,立為齊王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ánɡ)降漢。韓信連續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複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難以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提醒劉邦說:“當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公然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順水推舟立他為王,使他鎮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隨即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井陘之戰,殲滅趙軍
劉邦采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對楚實施戰略包圍。在堅持對楚正麵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場。漢王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餘,活捉代相夏說,破代。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隊,支援正麵戰場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