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李靖:才略卓越,大唐軍神(2 / 3)

夷陵之戰,大敗文士弘軍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唐高祖詔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於夔州,由四路大軍分頭並進,一齊殺向江陵,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攻勢。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膽識和謀略,力排眾議,夔州總管李孝恭依從其議,遂率戰艦000餘艘,沿著三峽,衝破驚濤駭浪,順流東進。由於蕭銑毫無防備,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並乘勝前進,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這時,蕭銑的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隨即進擊。而沒有聽從李靖要避其兵鋒,挫其銳氣的勸告,遂命李靖留守軍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不出李靖所料,雙方一交戰,孝恭軍大敗,即逃奔南岸,損失很大。文士弘獲勝以後,即縱兵四出搶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獲。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遂不失時機,迅即指揮唐軍出戰。文士弘軍隊一時難以收攏,措手不及,結果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萬人,獲得舟艦400餘艘。

平定後梁,援軍不戰而降

攻下夷陵之後,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000為先鋒,直奔後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後。李靖首先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占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卻讓孝恭全部散棄江中,順流漂下。諸將對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認為繳獲敵船,正好充當軍艦,為何卻遺棄江中,以資敵用?原來這是李靖的疑兵之計,很快奏效,長江下遊的蕭銑援兵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的舟艦,以為江陵已破,都疑懼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等將赴江陵朝見,在行進途中聽說蕭銑已敗,便都到李孝恭營中投降。

隨後,唐軍將江陵圍得水泄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持,走投無路,遂開門投降唐軍。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這時,諸將都以為蕭銑將帥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李靖立即出麵勸止,曉以大義。由於李靖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不貪財寶,確比諸將更高一籌。他這一做法頗得人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的政策寬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戰而降。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師,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後梁,戰功卓著,唐高祖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500段。

攻取江陵的戰鬥曆程,表現出了李靖傑出的軍事才幹,他進一步得到了唐高祖的倚重。戰事剛一結束,即擢任為檢校荊州刺史,命他安撫嶺南諸州,並特許承製拜授。

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一月,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今屬廣西),派人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皆派遣子弟求見,表示歸順,李靖承製都授以官爵。於是連下96州,所得民戶60餘萬。自此,“嶺南悉平”。高祖下詔勞勉,授任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以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於是“遠近悅服”,社會安定。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七月,原投降唐皇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輔公祏二人不和,輔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際,竊據丹陽(今江蘇南京),舉兵反唐。高祖命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帥,率李績等七總管東下討伐。李靖透辟地分析了敵方形勢,認為公祏留守的也是精銳部隊,他們極力堅守,“若我師至丹陽,停留旬月,進則公祏未平,退則惠亮為患,此便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惠亮、正道雖然據城持重,“今若攻其城,乃是出其不意,滅賊之機,唯在此舉”。孝恭依從其計。李靖遂率黃君漢等水陸並進,經過浴血奮戰,殺傷敵軍萬餘人。馮惠亮招架不住,落荒而逃。接著李靖又乘勝而進,率輕兵直抵丹陽城下,公祏驚恐不安,兵雖眾多,但人無戰心,不得不棄城出逃,後被活捉,於是“江南悉平”。高祖為了嘉獎他的軍功,設立東南道行台,授任他為行台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