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塞”騎兵,出其不意
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冬,遼軍派“戰神”耶律休哥再次大舉入侵,攻克涿州,陷長城口。李繼隆領兵北上增援不敵耶律休哥,宋軍退保北平寨。耶律休哥領8萬精騎繼續南下,陷滿城,南下祁州。李繼隆再次赴戰,路上遇敵激戰之後斬獲不少,最後依據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耶律休哥的精銳鐵騎也沒閑著,如風雷一般迅速撲向了唐河。麵對遼軍淩厲攻勢,李繼隆一麵招來鎮州都部署郭守文增援,一麵在北岸設下000名伏兵準備背後偷襲。耶律休哥不愧為名將,很快發現了宋軍伏兵,他首先對宋軍伏兵實施攻擊。李繼隆見情況有變立即下令荊嗣出戰救援,荊嗣殺入重圍救出伏兵,迅速退到河邊,把軍隊分為三陣,背水抵抗。遼將耶律休哥親率騎兵主力登上烽火台求戰,然後全力衝擊。勇將荊嗣頑強抵抗,戰鬥拉鋸了好幾個回合後,荊嗣軍抵敵不住且戰且退撤到南岸和李繼隆主力會合。遼軍見勢迅速殺過河橋。李繼隆的部下袁繼忠見此慷慨陳詞。但黃門林延壽等卻拿出太宗皇帝不許出戰的詔書。李繼隆早已下定決心一戰,他下令田敏帶領其數百名靜塞騎兵來到陣前,“靜塞”這個番號是大宋精銳騎兵部隊,田敏不負眾望帶著騎兵“摧鋒先入”。李繼隆,荊嗣,郭守文乘勢掩殺,遼軍大敗,橫屍遍野,宋軍一直追擊到滿城,斬首000級獲馬萬匹。戰後遼軍南下的勢頭被初步遏製。大將裴濟本來和李繼隆不和但此戰摒棄前嫌奮力拚殺,和敵人短兵相接,戰後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徐河之戰,大敗遼軍
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耶律休哥再率三萬鐵騎南侵,旨在切斷威虜軍的補給。宋朝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建議放棄威虜軍。李繼隆表示反對,他召集鎮州、定州、高陽關精銳萬人,毅然出發運糧,歸途中渡過徐河後遭到耶律休哥追擊。李繼隆派麾下大將尹繼倫偷偷進至遼軍後背。到了淩晨尹繼倫乘耶律休哥不備,突然從背後襲擊遼軍,遼軍正在用餐不及防備,頓時陷入混亂。尹繼倫殺入遼軍指揮部,劈麵一刀,耶律休哥手臂差點被砍斷,狼狽逃竄,但遼軍畢竟人多,很快組織反擊,尹繼倫漸漸支持不住,連連敗退。此刻李繼隆和大將王杲,範廷召領兵殺到增援。遼軍大敗。宋軍追擊了幾十裏,遼軍在曹河遭到宋軍孔守正伏擊,又死傷不少。徐河之戰後,遼軍囂張的氣焰被打了下去,此後10年遼軍沒敢再次大舉進攻。
“點評”
李繼隆少年從軍,參與了宋朝開國以後的重要戰爭,一直到宋遼戰爭結束。就像影片《巴頓將軍》裏說的一段話那樣:“他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人,戰爭的結束意味著他生命的終結。”這句話也正是李將軍一生的寫照。李繼隆勇敢果斷,為人剛直,機智多謀,宋太宗讚揚他有“七擒之智”。李繼隆的業績應當為世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