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鄭和:海軍元帥,三戰三捷(2 / 3)

由於馬三保身材魁梧,知識豐富,思維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內侍中無出其右”,尤其是在幫助朱棣登基稱帝的過程中,馬三保立下大功,更為朱棣所賞識。公元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被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在經曆20多年艱苦卓絕的生活後,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史稱“三保太監”。公元1404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曆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的,可見永樂皇帝是多麼倚重與信任鄭和。

委於重任,下西洋統帥

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所以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於率領船隊下西洋。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其次,鄭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鄭和下西洋前,其曾出使暹羅(xiān luó:泰國的古稱)、日本,有外交活動經驗。特別是永樂二年出使日本,通過鄭和的外交活動,使得日本國主動出兵清剿在中國沿海的倭寇,並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簽訂貿易條約。第三,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曾進行了兩次較遠距離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識,積累了航海經驗,為下西洋遠航打下了基礎。第四,鄭和身份特殊,熟悉伊斯蘭教地區習俗。正是由於鄭和自身條件和所具備的才能、素質,才為朱棣皇帝所賞識,並委於重任,成為下西洋船隊的統帥。

三戰三捷,海軍元帥

多年的軍中生活,曆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曆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水師”在前三度遠航大洋期間,曾有過三次著名的海戰,最終三戰三捷,而且是摧枯拉朽,勝得酣暢淋漓,直至生擒敵方主帥方才作罷。

第一戰,大敗舊港眾海盜,生擒“大佬”陳祖義。

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鄭和水師”首度遠洋後班師回國,各國使者跟隨進京朝見。鄭和進獻俘獲的舊港“海盜大佬”陳祖義。舊港即三佛齊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大明永樂年間曾在此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是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

祖籍廣東潮州的陳祖義,是當時最著名的海盜集團首領,明洪武年間逃至南洋後,盤踞在馬六甲從事海盜10餘年,集團成員鼎盛時超過萬人,戰船百艘,雄霸於日本、台灣、南海、印度洋等海麵,劫掠過往船隻達萬艘,還攻打過50多座沿海鎮城,比之當今的索馬裏海盜有過之無不及。朱元璋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陳祖義。此時的陳祖義以舊港為據點,繼續組織強大的海盜船隊搶劫海上商船。“鄭和水師”首次遠航班師時,曾派使者前去招撫,陳祖義詐降,暗中卻策劃攔船搶劫,妄想著劫掠幾艘鄭和的“寶船”。

鄭和雖係太監之身,卻仍不失陽剛霸氣。一怒之下便率水師合圍陳祖義海盜,最終大敗舊港眾海盜,殺死000餘人,燒毀海盜船隻10艘,俘獲7艘,活捉陳祖義。於是,陳祖義這位“海盜大佬”在京城街市被處死。

第二戰,攻破錫蘭山城,活捉錫蘭國王及妻兒。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九月,“鄭和水師”經過短暫修整後再度遠洋,前往印度洋島國錫蘭(今斯裏蘭卡)。錫蘭國王亞烈苦奈爾心懷叵測,竟把鄭和誘至國中,勒索金銀財寶,還派出重兵搶劫鄭和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