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嶽鍾琪:平定叛亂,德澤後世(2 / 2)

西藏叛亂平定後,嶽鍾琪師還四川,授左都督,四川都督,賜孔雀翎等。

經略西部,開拓先驅

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37歲的嶽鍾琪又奉命撫定青海。當時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奏請皇上,要求嶽鍾琪隨軍參讚軍事。

嶽鍾琪率000精兵,經過了雪域行軍,克服了高原嚴重缺氧的不適應,一路西行,撫定上寺東策卜、下寺東策卜、南川塞外郭密九等諸番部。第二年便授嶽鍾琪為“奮威將軍”,繼續進軍青海,出師15天,收複了被叛軍占領的青海地區六七十萬平方公裏的全部領土。

嶽鍾琪以38歲的年齡占盡了人間風華。第三年,雍正又命嶽鍾琪為甘肅提督兼甘肅巡撫。這年四月,年羹堯被解兵權,改授杭州將軍,雍正命嶽鍾琪為上奮成軍印,署川陝總督,盡護諸軍。除上述平西藏、定青海、進擊準噶爾三大軍事行動外,在這同時,自公元1719年至1732年間,尚有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討平郭羅克三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平羊峒、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平南川塞外郭密九部、莊浪邊外謝爾蘇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平烏蒙和鎮雄土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平雷波土司的叛亂等。13年間,嶽鍾琪兵不解甲、人不離鞍,成為無愧於維護國家統一、穩定西部、開拓西部的先驅。

地方建設,德澤後世

嶽鍾琪作為大將,除以武功著稱外,在相繼兼任甘肅巡撫、川陝總督期間,對地方政權建設,也有建樹,其中不少措置,德澤延續數百年甚至今天。

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為發展經濟,方便牧民,嶽鍾琪奏請恢複河州、鬆潘互市;新開西寧塞外丹噶爾寺市場;為消除四川雜穀、金川、沃日諸土司爭界仇恨的根源,將年羹堯令金川割給沃日的美同等寨歸還金川,而以龍堡三歌地予沃日,使部落間得以和平相處;為便於就近治理,將距康定遠,不便遙控的昌都外魯隆宗、察哇、坐爾剛、桑噶、吹宗、充卓諸部,請宣諭由達賴喇嘛領轄;將四川巴塘隸屬的木咱爾、祁宗拉普、維西諸地,劃給就近的雲南中甸等。他的奏請均予照準。這年嶽鍾琪39歲,入覲,加封兵部尚書。

此後,嶽鍾琪又於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上奏疏請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建府置縣等,雍正皇帝均依奏照準。這些措施的實行無疑促進了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其影響當延續到今天和更遠。當今生活在西昌、冕寧、鹽源等地的人們,有多少人知道這些都是源於清朝戍邊大將、川陝總督嶽鍾琪的疏請呢!

“點評”

嶽鍾琪20歲從軍,曆經近半個世紀的軍旅生涯。作為清朝著名軍事將領、川陝總督嶽鍾琪,一生戎馬,平西藏,定青海,抗擊新疆準噶爾部的分裂反叛,鎮戍邊疆,功勳卓著,為維護國家統一、穩定西部、開拓西部做出了重大貢獻,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乾隆皇帝禦製懷舊詩,列五功臣中,稱其“三朝武臣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