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日本家庭教育的理論(3)(1 / 3)

江渡狄領讓孩子們從事家業——農活,同時鼓勵他們加強精神修養。課程表中有數學、風琴、習字、法語、勞動修身(洗衣、裁縫,幫父母),晚上則是地理、曆史、漢文、讚美歌等項目。

《少年詩園》是孩子們自己出的家庭雜誌。孩子們自己畫畫、寫文章,溝通了與家庭的交流。

與此同時,進入近代半個世紀的日本社會出現了兒童自己創作的詩、畫、作文的單行本。這些兒童作者的單行本,多由其父母自費出版。而書中兒童們自我表現的詩、畫,無不灌注了父母的心血。如西村綾寫的《藍魚》等,就是在父親西村伊作(文化學院創立者)的啟發指導下寫成的。

通過江渡狄冷的家庭教育實踐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認識、教育方向,已經由以前讓孩子盡快適應既成社會價值觀的水平都得於提高了。這種家庭教育的實質是將教育上升到充分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任其有表現內心自由的高度。江渡狄冷的家庭教育實踐意味著日本民族的教育意識與實質,有了很大的發展。

遺憾的是,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引起勞資爭議、國家軍國主義抬頭,大正自由主義教育於大正末期被壓製下去了。

但其思想、內容、方法成為戰後教育改革中珍貴的教育史遺產。黑柳徹子一九八一年在其所著的暢銷書《窗邊的豆豆》中,人們還能感覺到自由教育運動留給三十年代教育的影響。

七、鈴木鎮一的“音樂教育法”

現代社會的每個家庭都會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過進行家庭教育也得有的放失。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麵的內容,有道德教育方麵的內容,有情感方麵的內容,還有知識技能方麵的內容。

在進行以知識技能為內容的家庭教育方麵,鈴木鎮一先生以鬆本音樂學院為中心,於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開始了幼兒的小提琴才能運動。

他培養出江藤俊哉、豐田耕兒、誌田、小林健次等許多著名的小提琴手。江藤俊哉在四歲時成為他的第一號弟子;誌田在一九六三年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獲得最優秀獎;豐田耕兒從巴黎音樂學校畢業後成為柏林交響樂團的首席。

鈴木鎮一認為,小提琴可以培養兒童的美麗的心靈、敏銳的感覺與優秀的能力,特別是接觸巴赫與莫紮特的音樂,哪個孩子都可以通過經驗、反複的努力成為人才。在日本全國,從三四歲起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幼兒,據後來的統計達到二十多萬人。其中還有患小兒麻痹症,練琴時弓子常飛出手右眼斜視的女孩,在老師的鼓勵下,每次她弓子出手,她的母親就耐心幫助她撿起。幾乎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半年後,她不僅會拉一支變奏曲,斜視獲得了矯正,右半身也漸漸能夠正常活動。

當時這在全世界還沒有先例。鈴木鎮一先生的努力引起了訪日的維也納音樂學院合唱團的驚訝;昭和三十九年,鈴木先生率自己的學生一行十九人赴美國進行了三周的巡回演出,被美國評價為:“鈴木發起的小提琴教授法革命。”全美也掀起了這樣的才能運動之熱。專門從事音樂教育而令全世界關注的鈴木鎮一先生生於一八九八年的名古屋。其父鈴木政吉,經營著當時世界最大的生產小提琴的工廠,政吉為人誠實。不斤斤計較,對事物總是熱心而不懈地鑽研。在其八十六歲去世前,他的研究有二十一項獲得了日本國家專利。

鈴木曾在年輕時去歐洲學習音樂,他發現自己的小手指在拉小提琴時,遠沒有從四五風時練琴的同學靈活。如果在感覺、身體、能力各方麵適應力豐富的時候接受訓練的話,就會有更高的質方麵的發展。鈴木認識到自己的小提琴才能沒有在應該培養的階段上獲得訓練,而他的學生豐田耕兒在記事之前就已經在拉小提琴玩耍、聽唱片。幼兒期是人定型的決定階段。

鈴木首先在自己的教育法中強調“人是環境的孩子”。狼孩子之所以有狼的生態特征——喜好生肉、用四足行走、晚上吠叫是因為其生活在狼的環境中,人的文化性能力並不是遺傳,而是順應外部環境條件下的內部發展。

鈴木教孩子們前先指導其父母。許多父母自認是“不懂音樂,五音不全”,但沒有環境的土壤,才能的種子是無法發芽的。在父親母親們會拉一支曲子前,孩子們可以在家聽唱片,或是看別的孩子練習,為他創造了一個氛圍。

具備了環境後的才能往往需要發展的時間,鈴木指出現代教育中,人們往往忙於教育兩個字之中的“教”,而忽視了給孩子一定的可以自己發“育”的時間。強調考試成績是一種性急的觀察結果。

人無論做什麼,最開始階段都是要花時間的,經過時間培養的能力會以更快的速度培養出新的能力。誰都可以列個十年計劃,開發自己的才能。對孩子的短處,不要以“生來就這樣”來否定、放棄。鈴木先生指出,日本義務教育九年中,也應該讓孩子發展一項才能。花上九年時間,應該有好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