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需要提出的是,他們過分強調兩製之間的對立和鬥爭,而忽視或懷疑兩製之間需要也可能互相借鑒、交流與合作;對於吸取西方國家的文明成果缺乏自覺性,把它當成姓“資”的、同社會主義不相容的東西。長期批判“市場經濟”就是拒絕西方文明成果的典型例子。對於資本主義的政治文明成果,更是拒之門外。筆者注意到,斯大林幾乎未曾談及如何吸取西方政治統治和政治管理的經驗問題。而像赫魯曉夫這樣一些蘇共領導人,或許能夠熟背列寧關於資產階級民主是虛偽的、是窮人的陷阱的論斷,卻不知道蘇維埃不僅是資產階級民主的“掘墓人”,而且是資產階級民主的“繼承人”。蘇聯的政治體製和經濟體製長期僵化,不能突破舊的模式,爆炸式的劇變就幾乎是難以避免了。
以新的科學技術推動和帶動起來的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在加快,伴隨而來的文化融合(與衝突)呈現著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時代發展的趨勢、蘇聯社會本身發展的要求,已經不能允許蘇聯再自外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大道。要求跟上國際社會發展步伐的蘇聯人民大眾,希望過著新的經濟、文化、政治生活的蘇聯人民大眾,終於起來掙脫舊體製的羈絆。然而,蓄之既久,其發必速;物極必反,矯枉過正。新的領導人錯誤的改革方針和指導思想使改革之車陷人了泥潭,社會主義製度瓦解了,國家整個散攤子了。
在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大潮流麵前麻木不仁,在兩製關係問題認識上的僵化,在政治、經濟、文化體製改革問題上的保守、被動,終於導致不可挽回的敗局,這便是蘇聯劇變提供的最重要的教訓。從某個角度看,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正是科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衝垮的。
在東歐有的國家,情況更為典型。在人類向宇宙空間拓進的時代,300多萬人的小國,竟築起40多萬座碉堡,以“禦敵於國門之外”。連外國人進來旅遊觀光也是使不得的。他們說,外國人不是資本主義就是修正主義;這裏的美麗風光“不能出賣給修正主義和資產階級來享受”。結果,“修正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外國人沒用一兵一卒、一槍一炮,這座“社會主義的堅強堡壘”在蘇東劇變的風雲中頃刻間便消融了。其教訓更是發人深省。
三、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20年來中國經濟騰飛的巨大推動力正是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教訓與蘇東有同有異,大同小異。鄧小平指出,“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閉關自守。”造成中國長期閉關自守的客觀和主觀原因與上述蘇聯的情況相類似。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阻力更大、因素更多。比方說,由於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辱,我國的排外主義情緒更嚴重。“文革”中大批“洋奴哲學”、“崇洋媚外”就是明證。比起蘇東國家,我國更為落後、小生產意識更濃、民主傳統更薄弱、文化上封建主義糟粕的沉積更厚。特別要提出的是,那時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離馬克思列寧所闡發的科學社會主義更遠。
我們黨曾經把階級鬥爭作為“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而且強調如果離開這一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就會走到斜路上去”。這種極“左”的理論和實踐,實際上不承認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基礎,以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為最重要的目標。這種理論和實踐由於過分強調政權、政治製度、意識形態的作用而使自己離開了唯物主義的基本陣地。“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越窮越“革命”、越富越容易變“修”、“知識越多越反動”等等,在蘇東的社會主義辭典上好像是找不到的;而在我們這裏,這種“文革”時期的極端荒唐的論斷和口號,至今也難說完全沒有市場。
不理解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也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是一例。這種觀點既然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優越性作背離曆史唯物論的理解,自然也就對我們原來在經濟和科技上的落後性麻木不仁,對當今世界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或孤陋寡聞,或無動於衷。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也必然要搞閉關鎖國。盡管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等文中曾經非常全麵和正確地論述了對待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文明成果的態度和方針問題,但是話音剛落,很快就越來越自覺地推行“以階級鬥爭為綱”,故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仍基本上處於閉關自守狀態。當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西方進人高潮的時候,當與我們處於同一起點的國家和地區一個個把我們甩在後頭的時候,我們正關起門來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批判“唯生產力論”,批判“洋奴哲學”,結果坐失良機,國民經濟跌到了崩潰的邊緣。
幸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痛苦的教訓中醒悟了。中國共產黨把對外開放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確定為黨的基本路線的一項重點內容。鄧小平以其非凡的膽識和魄力推開了國門。“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是不可能的”,“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以其堅定的聲音,宣告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永遠告別閉關鎖國的曆史。從中央決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0年)、海南省經濟特區(1983年),到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開辟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洲(1985年)、遼東半島、山東半島(1988年)等沿海經濟開發區;從決定開發和開放上海浦東新區(1990年),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以後開放長江中下遊6個沿江港口城市、13個內地邊境城市、把一係列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列為開放城市,中國以穩健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世界,中國經濟一步步彙人世界經濟大潮。
2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可以說是利用外資、建立涉外企業。作為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成就,截至1998年4月底,全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1萬家,已開業投產的涉外企業超過15萬家,合同外資金額534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335億美元。1996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產值的13%。
涉外企業通過外商的直接投資、弓I進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增加了我國的財政收人(1995年涉外稅收占我國當年財政收人的11%),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1995年直接在涉外企業中就業者為1700萬),對推動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起了不能低估的作用。
涉外企業還是中國走向世界、進人國際經濟體係、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競爭,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充分接軌的不可替代的橋梁。
20年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人們所熟知、世人所公認的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經濟騰飛的巨大推動力正是改革開放!人們以前常說,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可是許多人覺得,那時的社會主義不盡人意。為什麼?因為在領導者的觀念和行動中,發展經濟、改善百姓生活的中心地位常常被動搖,成為一個“目”。“綱”是階級鬥爭,是鞏固其權力。與此相聯係,社會主義被搞成閉關鎖國。經過20年的實踐,我們可以有根據地強調:隻有改革開放才能救社會主義。
如果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是我國對外開放啟動的思想動因的話,經過20年中國的對外開放,人們忽然發現,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隻要想一想頗為自負的美國人是如何苦苦地尋求調整好中美關係,把中美關係作為他們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隻要想一想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的舉措竟在外國弓I起如何強烈的反響和廣泛的由衷讚揚,便可以看到這一點。
我們當然不會躊躇滿誌。當各種腔調的“中國威脅論”不絕於耳時,中國人卻耐心地告訴不知情的和裝糊塗的外國人:我們曾經是一個貧窮落後的東方大國,我們現在也並不富裕。我國有12億人口,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數字。12億人、12億張口,要吃、要穿、要住房、要坐車、要上學、要玩、要上網……這難道不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嗎?
四、不能離開經濟全球化大趨勢、離開對外開放來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對外開放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生機勃勃地發展著;但這並非一勞永逸,它還麵臨著異常嚴峻的考驗。
我們麵臨的世界的最大特點是什麼?是經濟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巳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
世界貿易高速發展。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建立,標誌著世界統一大市場正在形成。
跨國公司發展進入新階段,成為當今國際經濟的行為主體。跨國公司在1995年總數已達3.9萬家,海外子公司27萬家。它控製著全球生產的40%左右,國際貿易的50%~60%,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國際投資額的90%,幾乎主宰著世界經濟的命脈。跨國公司的許多產品巳經成為全球生產的名副其實的“世界產品”,它設計在A國,籌資在B國,樣品製造在C國,主要部件生產在D國,組裝在E國,而銷售在F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