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蘇聯東歐地區左翼勢力的回升與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形勢(2 / 3)

3、最根本的因素是民心、民眾情緒的轉變。蘇東劇變中,為什麼共產黨和由改旗易幟、蛻變而來的社會民主黨會被擊敗?歸根結底還是民眾的政治情緒。在自由主義甚囂塵上的氛圍中,多數選民在自由選舉中不去投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的票,這是一個無法更改的曆史事實。記得從1981年起先後擔任波蘭副總理、副議長、總理、黨的第一書記、多次與團結工會打交道的拉科夫斯基曾說,我們不是被反革命推翻的,而是被人民把我們推下台的。這句話用來揭示蘇東劇變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適宜的。劇變中多數選民的選擇給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畫上了句號。然而人民在某種政治環境中的選擇、人民的政治情緒,並非都是理智的Z作為整體意義的人民群眾,認識、判斷都有個過程,都要靠實踐提供教訓。’劇變後幾年的社會實踐,使人民從希望走向失望,於是他們不免要回轉過去複習基本問題,消化實踐的教訓。選擇發生了變化。色彩不一的社會主義旗幟下於是又集結起浩浩蕩蕩的擁護者隊伍。

現在我們粗略分析一下這個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趨勢,並從這裏擴展開來對其社會走向作一初步預測。

分析運動形勢,預測社會發展趨勢,最忌摻雜主觀願望。後者可以通過綱領、宣言、方針、政策去體現,去規定,當然這也須以實事求是分析客觀形勢為依據。否則就會誤事。曆史上這種教訓太多了。

原蘇東9國在劇變中分裂成27國。各地區之間情況有別。巴爾幹國家不同於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高加索、中亞國家不同於東歐國家,東歐國家又不同於俄羅斯。各國之間曆史文化傳統、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國際環境也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因而其社會主義運動發展趨勢和社會走向也將不會是同步和同一模式的。我們隻是根據前已述及的國家作一大體的分析,至於它們有多大代表意義則難一言以蔽之。

1、原蘇東地區當前的社會主義,包括共產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兩股大的流派。上述左翼勢力的回升既包括共產主義勢力的回升,也包括民主社會主義勢力的回升,而主要是後者。

這從上述各黨的綱領和政策主張可以看出。俄共——根據1995年1月俄共三大通過的綱領看來——是共產主義政黨,而非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它堅持社會主義目標和共產主義理想,堅持生產資料的公有製,把恢複全民或集體所有製、恢複各級蘇維埃和恢複統一的聯盟國家作為自己的近期的主要任務,強調捍衛列寧的學說和黨的民主集中製。這些表明它同民主社會主義有原則的區別。但它堅持的也非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黨綱表明它在努力把共產主義基本原則同時代新的特點和俄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如承認利用各種議會內外的鬥爭方式,通過合法途徑去實現黨的最低綱領;

提出“同進步力量一起掌握政權”,把其他左派和進步的愛國的政治力量當作盟友,而且在統戰中不強調以我為中心,宣布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俄共黨徽除錘子、鐮刀,又加上書籍。總之,俄共既不同於社會民主黨,又不同於斯大林式的共產黨,是有些新麵貌的共產主義政黨。

波蘭社民黨、匈牙利社會黨、保加利亞社會黨等則基本上屬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黨。波蘭社民黨黨章宣布其“致力於實現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它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和黨的領導作用、民主集中製,主張議會民主、多黨製和社會市場經濟,強調社會公正、公民權利、自由平等。匈牙利社會黨黨綱宣布“同斯大林的馬列主義思想決裂”,但將維護“馬克思主義所指的方向”,“使黨成為左翼社會民主運動”,主張建立多種所有製的社會市場經濟和議會民主製度。保加利亞社會黨聲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思想源泉之一,放棄民主集中製,主張多黨議會製,把人道、民主作為建黨的原則,盡管黨內派別較多,但均維護“民主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立陶宛民主勞動黨的綱領主張政治多元,反對任何黨的壟斷地位,其主要目標是在立陶宛建立民主公正的社會。

上k列舉,目的在於力求確切一些說明近年來複興的社會主義勢力屬於何種流派的社會主義。

2、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將在各該國家政治舞台上處於何種地位?

這裏指的是在劇變後麵貌發生了新的變化的共產黨和由共產黨演變而來的社會民主黨。

俄共發展前景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它目前是原蘇東地區實力和影響最為強大的共產黨。俄共組織基礎較為寬厚,全俄88個行政主體均有其基層組織,現有黨員60萬,而且在俄羅斯有為數不少的原蘇共黨員,他們把黨證裝在口袋裏,不宣布退黨,也不參加新黨,一旦形勢有大的變化,隨時可能加人俄共而使俄共有迅速壯大的可能。

俄共在1993年杜馬選舉中雖倉促參選,仍取得顯著成就;在1994年的地方議會選舉中,又再次顯示其實力’在一些州議會中,甚至占有90%-100%的席位。就近期而言,俄共影響將增強,但恐難以對俄政局起決定性影響,更難上台執政。一是因為把取消總統製、恢複各級蘇維埃和恢複蘇聯、恢複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等作為近期政綱看來不太切合實際;二是曆史包袱難以甩開;三是黨員老化狀況短期內難有大的改變,又缺乏在議會民主製條件下展開政治活動的足夠資金和輿論工具,等等。

新出現的社會民主黨在前蘇東地區許多國家則可能成為議會民主政治中左右政局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的一支;但(已執政的)是否能夠較長期維持住政權仍難斷定。原因首先是向市場經濟過渡是一個鬥爭複雜、發展曲折、時間較長的社會轉軌時期,也即確立新的社會政治經濟製度和體製,形成社會新的運轉機製的時期。不同的政治經濟製度、體製和政策代表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利益,因而這個時期必然是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為各自的利益反複較量和鬥爭的過程。這種鬥爭一般是由不同的政黨和組織來代表的。由於舊的經濟結構的瓦解、新的經濟成分的生長直接影響著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力量對比的變化;由於各個政黨和組織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主張不可能一成不變、而必然要不斷調整和修改;由於人們對本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利益所在、對各個政黨和組織真正麵目及其綱領、政策都有一個反複認識的過程,因而對代表各自利益的政黨和組織的選擇並非一次完成:這樣,在社會轉軌時期,政壇中各派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各派代表人物的浮沉,常常是反複出現的正常現象。社會轉軌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使人很難斷定哪一個黨能在議會民主製度下長期執政,完成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曆史任務。還要考慮到,國際環境、國際形勢的急劇變化,乃至於領袖人物的健康狀況的惡化等各種偶然性、突發性的因素和事件也會對一國政局發生重大影響。

下麵我們再從各個角度繼續分析社會主義運動發展趨勢和社會走向問題。

3、目前,原蘇東地區許多國家中,在建立何種社會政治經濟製度和體製、實行什麼政策問題上’盡管也存在嚴重分歧和鬥爭’如總統製還是“議會——內閣製”,社會市場經濟還是自由市場經濟,何種經濟成分占主導地位,以及改革方式方法、步驟等,但主要的政黨和組織中的多數已有某些“共識”,如政治上的多黨製、議會民主製、權力製衡的體製,經濟上的市場經濟、多種經濟成分等。這將對這些國家今後一段時間裏的政治鬥爭的內容、形式和發展趨向產生重大影響。就內容而言,短期內決定性的鬥爭將主要不是發生在上述“共識”的問題上,或者說,上述“共識”的製度和體製近期內難以發生全麵逆轉。就形式而言,在一般情況下,將主要是在議會民主製下進行,雖然議會外的鬥爭將不可避免,甚至局部的武力衝突有時也可能發生。就鬥爭發展趨向和結局而言,民主社會主義流派在許多國家仍將比共產主義派別更有市場;但在多黨議會製條件下,即使上台執政他們也不易實施其綱領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