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不可無視身邊的小事(2 / 2)

1826年,法國青年巴拉當時隻有23歲,是巴黎大學化學實驗室的一名助手。他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起初也認為,這紅棕色的液體是氯和碘的化合物。既然是化合物,總歸是能夠分解的。然而,巴拉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能使它分解。

這是怎麼回事呢?“也許它根本就不是化合物,而是一種單質,一種未曾發現的新元素!”巴拉想。沒過多久,他就用實驗證實了自己的假設:這紅棕色的液體的確是一種新元素。這種元素在常溫下是液體,具有強烈的臭味。

1826年8月法國科學院給它定為“溴”。

巴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篇題為《海藻中的新元素》的論文,論文發表後,馬上引起了李比希的注意,因為他也曾得到過這種紅棕色的液體,而且比巴拉還早好幾年呢。李比希立刻動手製備了大約20克溴,通過實驗,他很快也證實了巴拉的結論是正確的。對於一位化學家來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確認溴是一種新元素並不困難。可是為什麼發現溴的人,不是已經成為教授的李比希,而是默默無聞的實驗室助手巴拉呢?

在發現機會麵前,李比希主觀地想當然,作出了錯誤的結論;而巴拉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情多了一份關注。發生在眼前的事情李比希深深地譴責自己,為了吸取這次教訓,他把那隻貼著“氯化碘”標簽的瓶子,小心地放進一個櫃子裏。李比希把這櫃子取名叫“錯誤之櫃”,裏邊放的東西都是他在研究工作中失敗的記錄。他時常打開這“錯誤之櫃”來看看,用以警示自己。

後來,李比希取得了許多成就,成為德國著名的化學家。他在自傳中還專門談到這件事,他寫道:“從那以後,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實驗作根據,我再也不憑空地製造理論了。”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偶然性的機遇,但是,假如不是對周圍的事情感興趣,沒有悉心的觀察、持久的思索,那麼,機遇即使降臨了也無從知曉,知曉了也不善於捕捉利用,所以,要留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也要仔細觀察,深入思考。

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總是留心身邊的事情,哪怕是一些小事,也不願意隨意放過。他們往往通過這樣的小事,看到其中的不奇之奇,通過進一步深入思考,獲得一些意外成功,感受一些意外的幸福。

當然,培養敏銳的洞察力,留心周圍小事的重要意義,並不是讓人們把目光完全局限於“小事”上,而是要“小中見大”,見微知著。隻有這樣,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