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機遇從小事中來(2 / 2)

人類進入18世紀之後,法國鍾表匠吉南最先攻克這一難題。為了獨享與之俱來的可觀收益,他將這一發現視為家傳秘方嚴加封鎖。又過了一個世紀之後,又有兩位科學家相繼破解了其中的奧秘,可他們也像吉南一樣不肯公之於眾。

20世紀初期,光學玻璃開始用於戰爭,顯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當時能煉出無氣泡光學玻璃的隻有3家工廠,一家設在德國,另外兩家分別控製在英國謙斯兄弟和法國曼阿杜博士手中。

俄國人研製光學玻璃,也遇到氣泡的困擾。1916年,他們動用一艘潛水艇,悄悄地將幾個專家送往英國取經。英國人沒有滿足俄國專家的要求,而是將他們一竿子支到了法國。當時正趕上法國抵抗德國的進攻,處境非常困難,急需來自於俄國的援助。俄國專家的到來,受到法國的高度重視,總統親自將來賓引薦給曼阿杜博士。俄國專家表示,願出100萬法郎購買消除氣泡的技術,然而曼阿杜既不為金錢所動,也沒給總統麵子,俄國專家再次遭到拒絕,盡管感到十分沮喪,但是他們並沒有氣餒,又匆匆忙忙地返回倫敦。

經過英國一位大臣的從中斡旋,加上俄國專家也少不了付出了一筆高昂的代價,最後總算如願以償地得到了想要的技術秘密。翻開高價得來的機密文件,隻見上麵寫著他們的偶然發現:“要生產出無氣泡的光學玻璃,在熱熔原料時必須不停地攪拌。這樣就能保持溫度一致,使原料均勻混合,充分起到化合作用。不停攪拌的一個直接效果,就是可以促使氣泡溢出,從而徹底清除氣泡。”

他們感慨萬千,原來消除光學玻璃氣泡時方法竟是如此的簡單和平凡:就是不停地進行攪拌……

無論是在偶然中發現了製造玻璃的方法,還是在偶然中發現了用攪拌來清除玻璃中氣泡的訣竅,都絕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隻有在揭開了它的神秘麵紗之後,人們才會恍然大悟,其實,在簡單中可以發現不簡單,在平凡中可以發現不平凡。

“小中見大”,“見微知著”,我們要擁有這樣的眼力。當然,培養敏銳的洞察力,留心周圍小事的重要意義,並不是讓人們把目光完全局限於“小事”上,而是要圍繞自己在做的中心工作,圍繞一個確定的目標,然後“小中見大”,“見微知著”。隻有這樣,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總是注意留心身邊的事情,哪怕是一些小事,也不願意隨意放過。他們往往能夠通過這樣的小事,看到其中的不奇之奇,通過進一步的深入思考,獲得一些成就,感受一些意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