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是一個可以從多學科的角度看待的概念。從生命的角度可以考慮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工作生活目標,用什麼樣的手段來實現這樣的目標;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職業生涯可以幫助我們從認知、情感和社會觀念等各個方麵來認識人的發展曆程以及所麵臨的問題;而從生理學的角度進行的分析可以使人清楚認識自己的體能、智力等從成長到滅亡的過程。
職業生涯還是一個可以從多維度來進行認識的概念。不僅可以從健康、快樂的角度,還可以從財富、地位、幸福等角度來看職業生涯。
夢想使他們在彷徨中堅強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不隻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曆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的發展選定方向,籌劃未來,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前進。
職業生涯規劃主要由五大要素構成,分別為:知己、知彼、抉擇、目標和行動。
1.知己。就是充分地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和氣質特征、興趣愛好、能力和價值觀取向等方麵。
2.知彼。深入了解外麵的世界,包括職業的特性,職業要求、職業發展前景和薪金待遇等方麵。
知己是了解自己的特性,知彼是了解和職業有關的工作環境的特性。知己知彼是製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
3.抉擇。根據對自己和對外界的分析結果,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進行選擇、確定。
4.目標和行動。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進行確定之後,就要為自己製定目標計劃,然後按照計劃來一步步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職業生涯規劃離不開這五大要素,隻有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設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並進行有效的行動,才真正地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所賦予的使命。
調查:你覺得自己是蟻族嗎
在進行職業抉擇的時候,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決定。按照抉擇類型來分,主要分為理智型、直覺型和依賴型。
1.理智型
這種類型的選擇方式是綜合考慮個人與職場等因素,依據客觀實際情況,通過分析各種利弊得失,綜合分析之後做出的適合自己發展的決定。
排除少數運氣好的人在內,大部分職場成功人士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都是非常理性的。他們會及時關注職業信息,充分了解自我,製定合適的目標,並為目標而不斷努力。下麵的小新就業的經過就是一個理智型的例子。
小新是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本人學習刻苦,成績優秀,意誌堅定,待人也很和善,老師和同學對他的評價也不錯。在他畢業的時候,收到英國某大學的offer,學的是金融專業;同時他還收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的offer,作審計師,此時的小新必須做出選擇,是先留學還是先就業?
在這種情況下,小新進行了理智的分析:從職業發展考慮,普華位列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有完善的培訓計劃,良好的工作氛圍,規範的工作機製,對職業技能發展大有好處,出國學習金融碩士一年課程之所獲專業資質資曆和在普華永道工作一年之經曆技能積累相比,前者在職業市場上的價值未必比後者高。
而且自己學的是會計,職業目標是高級財務經理,對金融興趣不大,若為出國而放棄原有的興趣和專業,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思想鬥爭之後,小新選擇了去普華做審計師。他準備先工作,為自己積累些經驗,然後再選擇合適的機會出國深造。
2.直覺型
這種類型的選擇方式注重於主觀感受,不在意他人看法和外在的條件,常常憑自己的直覺、根據自己的情緒和一時的喜好做出決定。
現實中,不少人都曾經在某一階段憑一時喜好做出職業決定。譬如因為感情受挫辭職療傷、沉浸愛河無心工作、工作不順頻繁跳槽、收入不高追隨熱門……
這種類型的人職業生涯最容易出現的隱患就是職業生涯不連貫,在每一領域的積累都不多,很難晉升到中高層,也難以有大的發展。
莉莉是某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她聰明、漂亮,充滿活力,英語也過了專業八級。莉莉的父母都希望她考取外交部的公務員,收入不錯,工作也穩定。但莉莉卻做起了英語翻譯,之後又改行做起了導遊,也不知道她的導遊生涯能持續多久。
像莉莉這樣憑自己的感覺來決定職業的,就是直覺型。直覺型的決定是自發的,容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而做出盲目的選擇。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直覺型的選擇都是盲目的,隻是有時單憑直覺感受,可能會忽略了職業選擇時應該注意的更為重要的方麵。當然,如果你清心寡欲、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無衣食之憂,不在乎職場成敗,隨心所欲也是不錯的選擇,否則還是多用點心思為好。
3.依賴型
絕大部分中國學生從小隻知道不斷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在就業之前也很少關注與職業有關的事情。加之學校、社會也缺乏相關的教育與資訊,結果導致很多人都不能正確處理可能影響到自己整個人生的職業發展問題。
在高中文理分科時,因為有些人認為讀文科的人沒有讀理科的有前途,找工作沒有理科的好找,所以導致不少人明明喜歡文科,卻屈從於社會輿論去選擇理科,結果不僅念起來不輕鬆,考大學也不順利。
填寫大學誌願,有些人又聽從父母、老師的安排,盡挑當時最熱門的專業。智聯招聘最近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24%的受訪者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的專業“完全不對口”,僅17%的所學專業與工作“完全對口”,多數人是“相關性較大”和“擦點邊”。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會選擇另外一個專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專業與職業不對應的現象呢?主要原因在於當初真正按自己興趣和意願報考專業的人不足半數。
當詢問他們選擇大學專業的原因時,最常見的回答就是“當初什麼都不懂,父母幫我選的”、“大家覺得這個職業以後收入不錯”,真正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而自主選擇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學生考研、留學也不知道為了什麼,隻是因為身邊的大部分人都這麼做。
工作後很多人也想過職業規劃,可無從下手。父母、朋友、書本說的都有道理,該聽誰的呢?該做何決定呢?麵對眾多不盡相同的意見,當事人自己反而沒了主意。
自己沒有主見,依賴父母、朋友、老師,或遵從書本與社會輿論來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這種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想起了一則杜撰的短文:聯合國向全球青少年征文“對其他國家缺乏糧食的主見”,結果美國人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歐洲人不知道什麼叫“缺乏”,非洲人不知道什麼叫“糧食”,中國人不知道什麼叫“主見”。
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執行別人的建議,但最終的結果卻要由你自己來承擔。畢竟是你自己的職業生涯,隻有你才可以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負責。
所以說,在參考別人意見的同時,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我們要學會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這比現成的答案更重要,這種狀況很常見,從個人整個職業生涯發展來說,潛在著一定的危機。不在意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感受,按照別人指的路走,有時候會感到疲憊,甚至會半途而廢。
三種類型各有利弊。直覺型短期內會很滿足,可是長期來看隨機性太強,會存在較大風險;依賴型最省時省力,但是由他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情;理智型考慮周全,但是會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
如果你在意職場的得失、追求事業的成功,如果你想在職業生涯中少一點煩惱,多一點快樂,那麼你不妨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多做些思考,做個理智型的人,理智的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