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本年七月十九日,司庫白世秀、副催總達子將西洋人魯仲賢認看得大拉琴一件,長拉琴一件持進,交太監高玉呈覽。”
奉旨:西洋人會彈即令伊等交內庭小太監學習,如樂器上缺少之物,將名色開來,裏邊查給。欽此。(乾隆七年)
乾隆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司庫白世秀、副催總達子來說,太監高玉等交琵琶一件、弦子六件、小拉琴十件、長拉琴一件、西洋簫大小八件、斑竹板三塊、笙一件,傳旨:著交西洋人認看,收拾得時即在陸花樓教小太監。欽此。”
“於乾隆八年七月十一日,司庫白世秀將做得象牙笛四件、鐵絲琴一件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西洋樂人十四名著做衣裳十四份,先畫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
“……於十二月初八日,員外郎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西洋樂人的靴子八雙著武備院成做,其紮巾八個交盔頭作成做。欽此。”
“於十二月二十四日,員外郎白世秀將盔頭作做得紮巾八頂,隨髯八口持進,交太監呈進訖。”
“於十五年正月初四日,員外郎白世秀將武備院做得青倭緞靴八雙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乾隆十五年“九月十二日柏唐阿福明來說,八月初九日太監胡世傑傳旨:俟出外以後,著傳會琴的西洋人打出琴譜,交與弦鎖(索)上人學。欽此。”
“於本日,員外郎白世秀為西洋人魏繼晉魯仲賢、那永福三人在瀛台教琴譜,請欲行給飯食,回明怡親王、內務府大臣德(保),準行。欽此。”
到了乾隆七年曾遵旨將宮中舊存之西洋樂器交西洋人認看並收拾,又添造了象牙笛、鐵絲琴,並將這一批樂器交由西洋人向小太監傳習。這些宮中收貯的西洋樂器,有的當為曆年來華之西洋人所進獻,有些還可能是康熙朝遺存之舊物。
乾隆巧製景泰藍“冰箱”
北京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熱,所以紫禁城裏降溫與取暖便成為工匠們煞費苦心的兩件事。在故宮我們可以看到,各處宮殿無不牆壁厚實,屋頂寬大,這都是北方建築的特點,是十分有效和有趣的措施。火炕和冰窖就是其中的兩個。
今天當我們走進故宮,會看到在內廷宮殿的各廊簷下,都有許多方框外形的洞口,上麵蓋著木板,這就是火炕的燒火洞口。洞口約有一米見方,一米五深。洞內砌有磚爐子或安放鐵爐子的炕口。爐子與布置在室內地下的縱橫交錯的煙道相通,以便烤熱地麵,使室內升溫。
宮中燒炕的日期有一定的規定,一般是從陰曆十月初一日開始供暖,到來年春暖時停止,與現在一般北京單位規定的供暖日期大體接近。除了火炕之外,紫禁城裏還有大量的火盆、提爐、手爐、腳爐等。這些用具無不製作考究,價格昂貴,隻有宮中有一定的地位的人才可以使用。在太和殿的兩個炭盆,都是用景泰藍精工燒製的,景泰藍的造價並不低於黃金。
清朝時宮中木炭的來源主要是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和宛平、大興等郊縣。用堅硬木材燒製的叫作“紅羅炭”,不但質量精良,而且還要截成同樣大小的炭塊。今天西安門外紅羅西大街,就是當年存貯這種宮廷專用“紅羅炭”的地方。
內務府下麵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叫“惜薪司”,專管柴炭供應事宜。惜薪司的首要官員可以直接到皇帝駕前噓寒問暖,稱為“近侍牌子”。惜薪司下又設三個處。一個是熱火處,負責安裝火爐和運送柴炭;二是柴炭處,負責柴炭存貯和分發;第三個就是燒炕處,有首領太監3員率太監25員,專管點火燒炕。嘉慶二年,有個太監向外倒炭灰,餘火引起一場火災,竟把乾清宮和交泰殿都燒了,結果被處死。受牽連遭到嚴懲的太監有幾十人。
夏季紫禁城中祛暑設施除了涼棚、陽傘等以外,主要是用冰窖儲冰來降溫防暑。清代一般在隆冬時從金水河等處采冰,存貯在內務府造辦附近的冰窖裏,地點就在太和殿西牆外,以備暑天之用。
此處有冰窖五座,其中四座各藏冰5000塊,另外一座藏冰9226塊。冰窖采用半地下式建築,其中地下部分1.5米深,地上部分高2.57米。在內殼之外添設牆麵及屋頂,牆厚達2米,以保證良好的隔熱效果。屋外不開設任何窗戶,隻在兩麵山牆開兩個小門以供出入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