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15)(2 / 3)

北京作為封建社會中晚期元、明、清三朝的首都,集中了民族矛盾、軍事重地、政治中心、險峻地勢、交通要衝、經濟貿易中心等諸多因素。永樂帝於1421年遷都北京後,對於北京地區的發展影響至深。在明朝時期,北京建都加強了明朝對北方邊疆的統治。自唐以後,北方少數民族迭興,永樂帝以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軍事家的膽識智謀毅然遷都北京,將都城自南京北移近3000裏,密切了同少數民族的聯係,加強了對北方邊疆的統治。永樂帝戎馬不息,出塞征戰,其子孫也繼續“天子守邊”,不但鞏固了明朝的統治,也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明末滿族軍隊不斷南犯,卻由於北京城的堅固和兵力雄厚,全國勤王之師的支援而退回東北。如果沒有國都當敵,皇帝守門,那麼黃河以北勢不能守,南北朝的分裂和兩宋的悲劇可能再度重演。永樂帝遷都北京,促進了北京地區的經濟發展。北京地區的經濟不如東南發達,明定都北京,賑災、免稅、墾田、移民、通河,均促進了北京農業的發展,故宮和都城的建設,上層統治者的奢侈消費,加快了手工業發展的步伐。政治中心和漕運終點使北京集聚四方財貨,商業貿易迅速繁榮,文化事業也隨之發達。尤其是北京城的營建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永樂帝在元大都殿閣園囿的基礎上,興建宮殿城池,壇廟衙署,文廟學宮,亭台苑林,整個城市布局嚴整,層次分明,規模宏偉,建築壯麗,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城市之一。明北京城的建設,奠定了今天北京城的基本規模,繼明以後,清朝又進一步建設北京。北京經過元、明、清三朝近600年的經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北京作為中國著名古都和世界曆史文化名城而載入史冊。

儒家正統天安門,循分遵禮承天運

天安門、故宮及北京城的設計,曆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始成為今天北京城的格局。各朝統治者有計劃地建造北京城,使北京城體現出具有計劃性的城市的整體,而不僅局限在它內部許多個別建築物的豐富曆史意義與藝術的表現。那宏偉而莊嚴的布局,在處理空間和分配重點上所創造出的卓越的風格,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係統,無一不顯示出北京城建築的整個體係的和諧完善。北京城的設計及格局,遵循或承襲了過去的建築製度和建築思想,又根據自己的特殊條件有所變化和創新,使得北京城的布局設計優越於其他都城。並且依據儒家思想、經典設計的北京城,與同時代的國外都城相比,無論其設計思想、總體結構、宗教意義、象征性和政治功能都有很大差異,形成東西方文化的強烈反差。雖然清朝末年,西洋建築藝術在皇家園林中體現出來,但這種西洋建築手法的移植與其說是清朝統治者欣賞、吸收西方建築文化,倒不如說是一種獵奇心理的表現,它改變不了中國建築文化的主旨思想和基本結構。

煌煌皇城,四方翼服

北京城的計劃營建始於永樂四年,到永樂十八年才基本竣工,包括規劃設計和集工備料在內,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1406-1420)。上百萬民夫、23萬工匠和大量士兵投入宮殿營建工程,工程規模浩大,耗費錢財無數。明代北京是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首都來營建的,因此最主要重點工程還是放在封建皇帝的統治中心――紫禁城和皇城的興建上。

紫禁城即宮城,為皇宮所在。明代紫禁城的規模設計是以南京宮殿為藍本,沿用元朝大內的舊址而稍向南移,周圍加了護城河,一律用條石砌岸,俗稱筒子河。隨後又拓展了舊皇城的南、北、東三麵,從而擴大了紫禁城與皇城之間的距離。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占地麵積達72萬平方米,周長3.4千米,總建築麵積為16萬平方米。在這樣一座長方形的宮城內共修宮殿樓閣9999間。紫禁城南麵的午門是紫禁城的南大門,位置恰在元皇城靈星門舊址上。午門內的金水橋,是元代的周橋。金水橋北麵新建皇極門。皇極門內,在元大內崇天門直到大明門的舊址上,先建皇極殿,後又建中極殿和建極殿,這就是外朝的三大殿,在清代易名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殿左右還建有文華殿、武英殿二殿。這些建築,都是封建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所在,數百年來,人們習慣地把這組宮殿稱之為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後麵修了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這三宮正奠基在大明殿的舊址上。三宮東西兩側各建了六所宮院。這三宮十二院是專供皇帝一家日常生活所用,人們習慣地把它們稱之為紫禁城“內廷”。宮城的東西兩麵城牆,仍設有東華門和西華門。後三殿北通禦花園,園的中央有欽安殿,再往北便是紫禁城的北門,名為玄武門,清代改稱神武門。大門正北有一座土山,傳說是用挖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堆積而成,名曰“萬歲山”,俗稱“煤山”,清代改稱“景山”。主峰所在處,正是元朝廷春閣舊址。明朝在這個故址堆土積山,意在壓勝前朝的“風水”。所以,這座“萬歲山”亦稱“鎮山”。明初拓展南城,紫禁城、皇城和大城的南牆均依次南移,彼此相隔的空間大為展開。在這部分拓出空間上,沿紫禁城南門的前方修了一條中心禦道,左右兩側分別建有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嚴格勻稱的建築群。在社稷壇西麵,即元朝太液池南端,又開鑿了南海。這樣便從形式上把午門與皇城的南門――承天門(清改稱天安門)之間的整個地段也納入了宮闕建築的總體規劃之內,使中心禦道更加明顯、莊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