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中保人和,乾交坤天地
從午門入紫禁城內,就是中軸線上一門三殿的外朝。一門曰太和門,三殿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最初一門三殿分別稱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依次更名為皇極門、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順治三年(1645年)命名為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紫禁城皇宮外朝一門三殿的定名,都采用古奧文字,多用典故,很有講究,實際體現的是漢族即中原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以太和、中和、保和為例。《易?乾?彖》曰:“保合太和乃利貞”。保合太和,意思是保持宇宙間和諧、協調的關係,萬事萬物各得其利,引申為天子人君與人臣要保持禮儀和諧的關係,一家天下才能穩固,人臣才能永保富貴。從《易經》裏摘出太和、保合命名兩個代表皇權的最大宮殿,目的是希望保持長治久安。“中和”則出自《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即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體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通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首焉!”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則是通達的道理。保住中和,天地人各安其位,萬物就能及時生長、興旺昌盛。當然,這純粹是中庸之道,在三大殿之間這個較小的宮殿,取中和之名,真是用心良苦,比明代之名寓意更為深遠、明確。
在三大殿這個巨大的區域內,午門而太和門,而太和殿院落,除了巍峨的殿門和蜿蜒的金水河外,在寬大的廣場上隻有青磚墁地,無遮無掩,甚至沒有一棵樹。有人說這是為了防衛的需要,在皇帝接受朝賀時,可確保安全。然而,通常的說法是,中軸線上的前朝,為了更加肅穆莊嚴,從不植樹。而今,為了保持宮廷原狀,尊從古人的習俗,也沒植樹。但在中軸線建築的兩側,就不受此約束了,已遍植各種樹木,點綴庭園,美化宮殿。
一過保和殿,便進入庭院趨小的內廷三宮了,依次是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明代已有此名,清代未更換,一直沿用至今。封建皇帝把自己的居室定名為“乾清”,就是說在他的統治下,天下可得到清平和安寧,江山永固。坤寧宮則是皇後的寢宮。“乾”與“坤”代表天與地,《易?序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老子?道德經》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天無一以清將恐裂,地無一以寧將恐發。”乾清、坤寧象征著天地、陽陰、父母等。康熙帝在《乾清宮讀書記》寫道:“夫乾為健,天得一以清,所貴執中而建極也。”康熙所說的道理也是從《易經》和《老子》那裏來的,即永遠運行不息,天得道才能清寧,所以,他特別勤於政事。交泰殿的“交泰”一名,也是從《易》中的“泰”一卦而來,“泰,小往大來吉享,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誌同也”。這裏天和地、上和下、君和臣、夫和婦,兩者之間的交感,可使萬物得到生長,可使誌向一致而國家得到治理,帝後和睦,社稷得幸,故而天地相交為泰。
無論從京師都城天安門“受命於天,安治天下”,南祭天,北祀地,東祭日,西祀月,中奉太廟、社稷,還是紫禁皇宮中庸外朝內廷、天地乾坤,都明顯地顯示出天地人和,以中為大體的傳統價值觀。
三、五、六、九之數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從數字中追求和探索美,中國古代的先哲們也在數字中追求和探索美。但前者是從形象上著眼,後者則是把形象作為手段而走向抽象。畢達哥拉斯把“10”看做是最完美的數字,而中國古人則把“三”“五”“六”“九”賦予了人、萬物、地、天的神秘色彩,並在圍繞皇權的建築上充分地顯示它們象征的意義。
“三”,《說文》講:“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陰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三”被喻為天地人相連一體的通道,實際上也體現著天地人和相通,是個很吉祥的字。《老子?道德經》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周語》雲:“人三為眾”,把“三”喻為“眾”多,是哺生萬物的基礎,這與數學上3點成麵很相似。這就是紫禁城外三殿、內三宮;東、西、北城門都開三個門洞的雙層含義。
“五”,即《尚書》中講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此來說明各種事物的構成。戰國時齊國人鄒衍又用五行相勝來解釋朝代的變更,創立了五德說,賦予了政治色彩。一至九的個位數中五居其中,九為最大,所以,《周易》乾卦雲:“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古代封建統治者認為“龍正九五”便是人君帝王。這就是社稷壇五色土代表萬物,午門、天安門開五個門洞,內外金水河上五座橋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