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在封建統治的年代,宗人府隻是為皇族服務,至於涉法之事,更是王子犯法絕對與平民不同罪。
在“T”形廣場的西邊則設有指揮軍事的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於明洪武十三年始建。最初叫大都督府,後改為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分領京師和外地的衛所,但調動軍隊的權力屬於兵部。在廣場的西邊還有太常寺、通政司、錦衣衛等。這正如明人所說:“列六卿於左省,建五軍於右隅。”
清代時,這些機構沒有多大變化。廣場東邊仍為各部,當時叫戶部街,設立禮部、戶部、吏部、宗人府。在稍東的兵部街,設立了兵部、工部、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並大多沿用了明代舊址。
廣場西邊,清代由於建立八旗兵製,不再建立五軍都督府,所以這裏成為一般街道,街名為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等。
惟其不同的是,清代在明代錦衣衛舊址上建立了刑部,刑部主管法律、刑獄等事務。為此這條街便稱之為刑部街。在這條街上又增設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審理、司法機關,這樣管理刑名的三法司就集中在天安門廣場西邊了。
所以,明、清兩朝,廣場兩邊官置林立,府部對列,朱衣紗帽、補褂朝珠,肩摩轂擊,且在當時,廣場兩邊的官置,又涇渭分明,東邊的衙門府第,都屬管錢、管王公貴族事務的,有錢有勢,故有“富貴街”之稱;而在西邊的衙門府第則是主管全國軍事法律,屬司法審判機關,又有“生死街”之說。所以那時人說:“東邊掌生,西邊掌死。”
今天,我們漫步在廣闊的天安門廣場上,很難想象,封建時代廣場兩旁,卻盡是操著人民生死大權的所在!
庚子之劫,天安門廣場滿目瘡痍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打壞了天安門前的華表,天安門廣場成了侵略軍牧馬屯兵、耀武揚威之所。千步廊被毀之一炬,昔日府部對列、朱衣肩摩的國門盛況不見了。
在中國近代史上,天安門廣場這片土地同祖國的命運一樣,經曆了不堪回首的屈辱年代。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瘋狂掠奪,燒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還野蠻地搗毀了天安門城樓上的菱花窗門,使天安門這顆明珠失去了光彩。
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侵占北京,他們炮轟正陽門箭樓,沿著“國門”大清門,一路殘暴地燒殺炮擊,更集中射擊天安門。他們打掉了太廟正殿脊上的螭吻,打傷天安門西邊的華表,掠去端門樓上腰刀、撒袋、翎箭等兵器20多萬件,掠走乾清宮、中正殿等處書畫、玉器、瓷器、瑪瑙、珊瑚等1000多件。他們還由大清門出發,舉行穿越天安門、端門、午門和紫禁城的遊行閱兵,玩那種戰爭販子“觀兵於周疆”的鬼把戲,野蠻踐踏中國主權和人類文明。參加閱兵的有俄國兵、日本兵各800名,美國兵、英屬印度兵各400名,法國兵、德國兵各200名,意大利兵和奧地利兵各60名,共2920名強盜。他們先集合於大清門前,接受俄國中將利涅維奇代表各國司令官的檢閱。閱兵結束後,便到紫禁城中遊行。一路上鑼鼓喧天,狂呼亂叫,慶賀聯軍占領北京,向中國人民示威。
森嚴輝煌的紫禁城,是大清帝國的象征,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但在八國聯軍鐵蹄的踐踏和蹂躪下,失去了它昔日的尊嚴和光輝。這無盡的恥辱和空前的劫難,將永遠為紫禁城內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柱所銘記。而隸屬皇城的天安門廣場此時也成了侵略者牧馬屯兵之所。石獅子有知,也該含悲飲泣。
侵略者這次入侵,燒毀了千步廊以及廣場東邊的兵部、工部、鴻臚寺等衙門。昔日府部對列,朱衣肩摩的國門盛況,看不見了。更令人憤慨的是,侵略者常因分贓不公,而致使大清衙門再次遭劫。
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各國常因搶劫財物的多寡而發生爭執,爭執無結果,則是更殘暴的洗劫。俄軍火燒戶部衙門就是一例。
日軍進入廣場後,從戶部的銀庫裏掠走了300萬兩銀子和無數的綾羅錦緞並運往日本使館,俄軍見此,便與日軍交涉,說戶部是在俄軍占領區之內,日軍將戶部存銀全部歸己占有是不公平的,如不全部交還俄軍,至少也應給俄軍一半。日軍聽後,強硬地說,搬運戶部銀兩是在劃分占領區之前,當時戶部尚不屬俄軍占領區,為此這些銀兩是日軍用生命換來的戰利品,與俄國無關係,拒絕與俄軍平分。
俄軍雖然氣惱,但又毫無他法。而恰在此時,風聞戶部還有大量的窖藏金子,便迅速調兵開赴戶部,毀牆拆屋,翻磚揭瓦,結果在窖庫中隻找到了一塊日軍遺落下來的銀磚。懷著貪婪之心而來的俄軍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將戶部焚燒。後來,俄軍又查知義和團曾在戶部設壇,便再次調兵,二燒戶部,結果整個戶部除陝西、貴州、江南三司外,其他皆夷為平地。原來的五府六部幾乎全成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外國使館和兵營。仲芳氏在《庚子記事》中有“東交民巷一帶,東至崇文門,西至棋盤街,南至城牆,北至東單頭巷,遵照條約,俱劃歸洋人地界,不許華人在附近居住。各國大興木土,修蓋兵房、使館、洋樓高接雲霄。四麵修築炮台以防匪亂,以前時未毀之先雄壯百倍,而我國若許祠堂、衙署、倉庫、民房俱被占去拆毀矣。”從附圖中可以看到,國門東邊已完全是侵略者的天下!使館界內,由帝國主義駐兵防守。有記載:“使館界有炮壘的建築,對陣的設備,而且深其壕,厚其壁……和古雅的皇城對峙,是世界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