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搖搖欲墜紫禁城!萬國旗升天安門(2)(2 / 3)

弊習相沿,幾難挽救,一經官手,百弊叢生,冗’不職之員,留之無益,黜之不勝其參,日趨日下,何時才可挽回。

鹹豐一朝,統治者在整頓朝綱的舉措中,主要有兩大端,一是整頓吏治,二是振興武備。整頓吏治的結果,常使鹹豐帝氣憤不已,而振興武備的現實也同樣令他失望。

鹹豐少年時代,離清王朝“定鼎燕京”之初,已逾200餘年。入關前後,八旗勁旅那種驍勇善戰,橫掃中原的壯舉,早成為曆史的陳跡。在宮禁中長大的皇帝,既沒有領略過康熙大帝親征朔漠的英姿,也沒有閱曆過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偉業。在他的血管裏,雖然還流淌著祖宗叱吒風雲的熱血;在他的案頭上,雖然也把重視清語騎射的祖訓背得滾瓜爛熟……

但他畢竟不是馬背上長大的皇帝。

鹹豐的馬上生涯,隻有偶一為之的禦園行獵,可就是在春光明媚,扈從如雲的圍獵中,他也經不住馬上的顛簸。還是皇子時,一日從獵南苑,在馳逐群獸之際,體質柔弱的鹹豐突然墜馬傷股,結果留下了終身的殘疾。以致登基後的許多典禮,他都不得不遣官代行(因其跪拜不便)。故市井戲言,鹹豐一代是“瘸龍病鳳(孝貞後體弱多病)掌朝堂”。

鹹豐盡管體弱有疾,但他卻沒有忘記“重騎射,嫻清語,不習漢俗”的祖訓。他特別感佩聖祖仁皇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奠定大清版圖的豐功偉績,而且更幻想能夠重振八旗軍威,以挽回頹運,振興王朝。所以,即位之初,十分重視清語、騎射。不僅將滿族文武未用清字的奏折憤然擲回,而且經常赴箭亭等地閱看王公大臣和侍衛較射,分別獎懲。

箭亭,又名紫金箭亭,位於紫禁城奉先殿南麵的一片開闊地上。乾隆十七年(1752),清高宗弘曆擔心滿族祖製習俗有湮沒失傳的危險,於是召集王公大臣,重溫祖宗遺訓,傳諭“不忘本族習俗”。同時為表誠心,下旨在敬奉祖先牌位的奉先殿南,建造紫金箭亭,並立碑於亭內東側,親書諭旨,鐫文碑上。要子孫後代“衣服言語,悉遵舊製,熟練騎射,操演技勇”,世世代代“永垂法守”。其後,嘉慶十三年(1808),仁宗?琰又立碑於亭內西側,仍是告誡八旗文武,“勿酣酒肆,勿入賭場”,“不效漢俗”。箭亭建成後,乾隆、嘉慶、道光三帝均在這裏騎馬射箭,操演過武藝。

鹹豐初年,一日傳旨,八旗兵丁每旗選神箭手15人,箭亭外較射。屆時,紫金箭亭的前後八扇大門全部啟開,儀仗排列兩旁,台下武士間隔排開,擂鼓助威,旌旗獵獵,好一派威武氣象。鹹豐端坐在寶座上閱看,各旗選手爭先獻技,各顯其能。閱罷,鹹豐還算滿意,即時封賞,這120餘箭手均封為六品頂戴藍翎。

箭亭比武之後,鹹豐意猶未盡。他到寧壽宮看望過康慈皇貴太妃,又來到景福宮五福五代堂。此處原是康熙皇帝奉侍孝惠皇太後(順治帝後)宴息娛老之地。乾隆年間弘曆高宗喜得元孫,一堂五世,因即景福宮大書《五福五代堂》匾,為文以記。鹹豐常來此地,為的是能沾點列祖列宗的福氣。

寧壽宮離諸王居住的阿哥所不遠。鹹豐坐定後,便命召喚幾個小弟來此試文肄武。鹹豐在道光諸子中為長(道光九子,前三子早夭,四子奕訁寧即後來的鹹豐,五子奕訁宗過嗣給仁宗第三子綿愷,六子奕訁斤,七、八、九子在道光死時尚小),年齡雖不大,但他對幾個小兄弟還是十分關心的。七弟(即醇郡王奕027,後為慈禧妹夫)、八弟(即鍾郡王奕訁合)、九弟(即孚郡王奕訁親)還有壽安固倫公主,很快承召來到鹹豐麵前,叩首問安。鹹豐先講了一番,“我朝家法相傳,國語騎射,尤當勤加肄習”的大道理,然後讓弟妹們較射,贏者得賞。結果,八弟奕訁合十箭中布靶四矢,九弟奕訁親中三矢,鹹豐各以玉?賜之。已經11歲的奕05僅中三矢,未蒙賞賚。鹹豐命懸一個五寸的小布鵠,笑著說:“你射中此鵠,方可得賞。”是時,壽安固倫公主彎弓先射,中之。奕05繼射,第二矢始中,鹹豐召至膝前,賜給他一個雙獅玉?,以資鼓勵。

以後,奕05稍大些,鹹豐又命內技勇首領太監白福、魯常泰等人教習他舞刀用槍。鹹豐在禦花園也親自教奕05“惡蟒穿林”“梨花亂舞”等刀法。

鹹豐的苦心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不管上諭煌煌,朝廷如何選精汰劣,整軍習武,承平百餘年的八旗子弟,早已暮氣深沉。不是驕逸自安,玩物喪誌,便是素行怯懦,畏懼戎行。甚至在上三旗子弟中,連皇帝侍衛的人選都非常貧乏。另外,同樣可悲的是,年輕的鹹豐皇帝並沒有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吸取教訓,接受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進步主張,改變舊軍製,拋棄舊戰法,而卻以自創刀法為得計,依然沉醉在鐵騎弓箭,天下無敵的神話之中。

懲戒因循莫用寬,豈無善法得人難,

任他披露終招讀言,且自模棱忍素餐。

念重一身原甚易,心捫五夜果皆安,

聽予濡淚揮毫什,返爾良知盡效丹。

這是鹹豐五年(1855)鹹豐帝用以替代朱諭的一首《開誠痛戒因循詩》。曆史上,每個明智的封建帝王都懂得貪官酷吏是自毀長城的最大蠹蟲,所以他們不斷提出興利除弊、整頓吏治的各種措施,以維護封建國家的久安長治。

鹹豐繼位後,對政治敗壞,民生窮蹙,凡事一經官手就百弊叢生的狀況十分痛恨。為整頓朝綱,振興祖業,他屢諭天下臣工“上以實求,下以實應,破除積習,痛懲其弊,務始吏治蒸蒸日上”。懲辦穆彰阿、耆英之後,他告誡天下說:“嗣後京內外大小文武各官,務當激發天良,公忠體國,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積習,一旦悚然改悔,毋畏難,毋苟安!”但文武百官對這道煌煌上諭卻都視而不見,依舊因循不振,隻念祿位,不問國事。太平天國攻克武昌後,鹹豐深感辜負了皇考重托,故一麵下詔罪己,一麵再訓臣工力戒因循:“自今日始,仍有不改積習,置此諭於不顧者,朕必執法從嚴懲辦,斷不姑容。”並提出了“猛以濟寬”“貴嚴不貴寬”的治國思想。

所謂“猛以濟寬”,就是要通過嚴刑峻法,來整肅朝綱,因為鹹豐深知“以言感人,其感甚淺”,隻有用重典以治亂世,才能夠改變朝廷上下因循泄遝的局麵。而要推行這一套從嚴治國的方針,就不能拘於成法,依靠那些因循守舊的前朝老臣。“昕夕時渴望,渴望在得人”,這是鹹豐發自內心的獨白。為了聚集一批重振朝綱的力量,鹹豐不顧某些大臣的反對,堅決提拔一些資曆較淺,年富力強的官員。

如滿洲正白旗人穆蔭,在道光時由官學生考授內閣中書,充任軍機章京。鹹豐元年,鹹豐帝先命穆蔭以五品京堂候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後又任穆蔭為國子監祭酒,有人以慣例非科甲出身者不能擔任此職為由,奏請鹹豐用人宜慎。鹹豐駁斥說:“破格施恩,乃振興之權”,並特發諭旨一道,仍然以穆蔭為國子監祭酒。其後,穆蔭曆任光祿寺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左翼總兵、理藩院尚書、兵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要職。鹹豐帝師杜受田的長子杜翰,由翰林院檢討晉升為工部左侍郎,鹹豐三年十月,入值軍機,辦理京城巡防事宜。杜翰勇於任事,深為鹹豐所倚重。其他軍機大臣焦佑瀛、吏部左侍郎匡源等人亦均得到鹹豐的賞識而越級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