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題為“本議”,記載鹽鐵會議所討論的基本議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平準政策,在全書中屬於綱領性的篇章。辯論雙方都旗幟鮮明地提出各自的觀點以及基本論據。文學認為,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舉措與民爭利,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希望朝廷廢除這些經濟政策。大夫指出,鹽鐵官營是朝廷為解決征討匈奴費用而采取的經濟政策,如果廢除,就會導致邊境軍費不足。而實施均輸、平準,則是為了“平萬物而便百姓”。文學對此提出反駁,認為朝廷應該運用文教和德化的方法來感化遠方異族,而不能訴諸武力。朝廷的均輸平準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官吏強征賤買、因壟斷而導致物價飛漲、奸商囤積居奇等弊端,並未帶來均衡勞逸、方便貢輸的好處。從本篇中可以看出論辯雙方的基本觀點。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禦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

惟:發語詞。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漢昭帝劉弗陵年號,公元前86年—前81年。

詔書:皇帝發布的文告。丞相:當時丞相是田千秋。禦史:此處指禦史大夫桑弘羊。禦史大夫之職為秦置,位次於丞相,掌管彈劾糾察及圖籍秘書。漢代禦史大夫相當於皇帝秘書長,履行副丞相職務,負責監察。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在西漢合稱三公。賢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賢良被舉薦到朝廷之後,還隻是後備官員,履行“直言極諫”責任,略似後代的拾遺、補闕,待到皇帝策問之後,才授以實職。文學:也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指精通文獻經典的人。

【譯文】

漢昭帝始元六年,皇帝頒布詔書,命丞相田千秋、禦史大夫桑弘羊與朝廷所察舉的賢良、文學進行討論,詢問民間疾苦。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眾。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注釋】

竊聞:私下聽說。這是古人發表議論時的自謙之詞。

淫佚:放蕩。佚,通“逸”。原:同“源”。

廣:推廣。端:開端,源頭。

抑末利:抑製利益。儒家以道德仁義為重,視工商利益為末事。開:開辟,拓展。

郡國:秦朝廢除分封製而實行郡縣製,漢代郡縣製與分封製並行,故有各郡縣和諸侯國。鹽鐵:元狩四年(前119),漢朝實行鹽鐵官營。酒榷:天漢三年(前98),漢朝實行酒業官營,禁止私人經營。均輸:元鼎二年(前115),漢朝實行均輸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均輸官,掌管物資的收購和運輸,調劑有無,平抑物價,防止私商牟取暴利。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都是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困難而采取的經濟政策。

散:分散,破壞。敦厚:敦樸忠厚。樸:本質天性。

貪鄙:貪婪卑鄙。化:風尚,風習。

就本:指從事農業根本,與工商末業相對。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故視農業為根本。

趨末:追逐工商末利。

文繁:形式繁華。質衰:內在本質衰敗。

末盛:追逐工商末利風氣盛行。本虧:農業根本受到損害。

末修:工商末利得到加強。民淫:民風奢侈。

本修:農業得到加強。民愨:民風誠實。

罷:廢除。

進本退末:推進農業根本,抑退工商末業。

便:適當。

【譯文】

文學說:“我私下聽說治民的方法,在於防堵驕奢淫逸的源頭,拓廣道德的端緒,抑製工商末利,開辟仁義之途,不要以利益示民,這樣道德教化才可以興盛,風俗才可以移易。如今各郡和諸侯國都有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與老百姓爭利益。這樣做會破壞老百姓敦樸忠厚的自然天性,形成貪婪卑鄙的風氣。所以老百姓從事農業根本的人少,追逐工商末利的人多。形式繁華就會導致內在本質衰敗,逐利風氣盛行就會使農業根本受到損害。工商末利得到加強就會帶來民風奢侈,農業得到加強就會使民風變得誠實。民風誠實就會財用豐足,民風奢侈就會產生饑寒。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這是用來推進農業根本、抑退工商末利的方法,對於推廣發展農業,是適當的。”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於邊鄙,備之則勞中國之士,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虜所係獲也,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於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便也。”

【注釋】

大夫:指禦史大夫桑弘羊,以下“大夫”均指桑弘羊。

匈奴:北方少數民族,長期構成漢家外患。不臣:不願向漢家臣服。

數:屢次。寇暴:侵犯。邊鄙:邊境。

備:防備。中國:中央之國,本指中原地區,此處指漢朝統治區域。

先帝:指漢武帝劉徹。哀:憐憫。邊人:邊境民眾。久患:長期遭受匈奴侵擾禍患。

虜:對匈奴蔑稱。係獲:俘虜。

修障塞:修築邊境屏障要塞。障,邊塞城堡。塞,邊境險要之處。

飭:修整。烽燧:烽煙燧火。

屯戍:屯田戍守。漢代實行屯田製,讓士兵在駐兵地區開墾荒地,士卒無事種田,有事打仗,所獲產品用作軍隊給養。

興鹽鐵:興辦鹽鐵官營。

蕃貨:增加貨物。長財:增長財用。

府庫:指國庫。

執備:守備。

備塞:守備邊塞。乘城:登城防守。乘,登。

贍:供給。

【譯文】

大夫說:“匈奴背叛漢家,不願臣服,屢次侵犯邊境。如果防備匈奴入侵,就會勞苦中國將士;如果不加防備,匈奴就會侵犯不止。已故武帝同情邊境民眾長期遭受匈奴禍患,苦於邊民被匈奴所俘虜,因此修築邊境屏障要塞,修整烽煙燧火,派將士在邊疆屯田戍守來防備匈奴。邊防用度不足,因而才興辦鹽鐵官營,設立酒類專賣,設置均輸官署,以此增加財貨,增長財富,補助邊防費用。現在文學想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官署,這樣對內會導致國庫空虛,對外造成守備用度缺乏,使那些守衛邊塞、登城防守將士挨饑受寒,朝廷拿什麼來供給邊防將士呢?廢除鹽鐵官營,是不妥當的。”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衝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

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見於《論語·季氏》。國,諸侯國。家,卿大夫采邑。貧,指人民財用缺乏。寡,指人口因逃亡而稀少。

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見於《荀子·大略》。天子不談論財富多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

畜:通“蓄”,蓄積,培養。風:教化。

廣:推廣。懷:安撫。

善克:善於取勝。不戰:不用戰鬥。《春秋穀梁傳·莊公八年》:“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不師:不用軍隊。

善師:善於用兵。不陣:不用陣法。

修:修明政治。廟堂:本指宗廟,古代軍事大事多在君主宗廟中議定,此處指朝廷。《呂氏春秋·召類》:“孔子聞之曰:‘夫修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裏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

折衝:使敵人的戰車折回去。衝,戰車。還師:迫使敵人退兵。

【譯文】

文學說:“孔子說過:‘有國的諸侯和有采邑的卿大夫,不怕民眾財用不足而怕財富不平均,不怕國家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此天子不談論財富多與少,諸侯不談論利與害,大夫不談論得與失。培養仁義來進行教化,推廣德行來進行安撫。所以近處的民眾親近歸附,遠方的民眾心悅誠服。因此善於取勝的人不必戰鬥,善於戰鬥的人不需要軍隊,善於用兵的人不用陣法。在朝廷修明政治,就使敵人返車退兵。聖王推行仁政,天下無敵,哪裏用得著軍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