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贍,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縱難被堅執銳,有北麵複匈奴之誌,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注釋】

桀黠:凶暴狡猾。

擅恣:任意,肆意。入塞:進入中國邊塞之內。

犯厲:侵犯,侵害。

殺伐:危害。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郡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西北。都尉:武官。

悖逆:叛逆。不軌:不法。

陛下:指漢昭帝劉弗陵。垂:施予,賜給。

元元:老百姓。贍:富足。

暴:暴露。

縱難:既不能。難,原作“然”,據楊樹達說校改。被堅執銳:身穿堅固鎧甲,手執銳利武器。

複:報複,反擊。

擾邊用:損害邊防費用。擾,原作“憂”,據王利器說校改。

義:道義。

【譯文】

大夫說:“匈奴凶暴狡猾,恣意入侵中國邊塞,侵犯中國,殺害郡縣、朔方都尉,行為十分叛逆,圖謀不軌,早就應該對匈奴進行誅討了。當今皇上施予大恩大惠,憐憫老百姓不夠富足,不忍心讓士大夫暴屍原野。你們這些讀書人既然不能身被堅甲,手執銳利的武器,沒有北麵報複匈奴的壯誌,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官署,擾亂邊防費用,損害軍事戰略,沒有擔憂邊防之心,這在道義上是不妥當的。”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久長,轉輸糧食無已,使邊境之士饑寒於外,百姓勞苦於內。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為便也。”

【注釋】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見於《論語·季氏》。文德,文教德化。來,指自動前來歸附。安,安撫。

任兵革:使用武力。兵,兵器。革,鎧甲。

暴兵露師:將軍隊暴露在邊塞原野。

支:支撐。久長:長期征戰。

轉輸:從陸路運輸。無已:沒有休止。

張利官:設置牟利官吏,指漢朝的鹽官、鐵官、均輸官、平準官等。張,張設。

長策:長久之策。

【譯文】

文學曰:“古時候,重視以德服人,輕視用武力征服。孔子說:‘遠方民眾如果不歸服,那麼就應該修治文教德化,使遠方民眾自動前來歸附。對已經來朝歸附的,那就要安撫他們。’如今廢除道德感化而使用武力,發動軍隊進行討伐,屯田戍守而加以防備,使軍隊暴露在邊塞原野,以此支撐長期征戰,向前線運輸糧食無休無止,在外導致邊境將士挨饑受寒,在內使百姓勤勞受苦。興辦鹽鐵官營,設置均輸等牟利官吏來供給軍費,這不是長久之策。因此還是以廢除鹽鐵官營為妥。”

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穀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注釋】

開本末之途:開辟農業之本和工商之末的途徑。

通有無之用:互通物產的有無。

市朝:集市。一其求:統一調劑社會需求。

致士民:招致士人和平民。

聚萬貨:聚集各種貨物。

農:農民。商:商人。工:工匠。師:軍隊。

交易而退:互相交換之後各自回家。

通其變,使民不倦:見於《周易·係辭下》。通其變,會通變化。倦,厭倦。

出:生產。

乏:原作“乖”,據盧文弨說校改。

殖:繁殖,增產。

匱:匱乏。

通委財:交流積壓的貨物。委,積壓。調緩急:調劑急需。

【譯文】

大夫說:“古代建立國家,開辟農業之本和工商之末的途徑,互通物產的有無,設立集市,統一調劑民眾各種需求,招致士人和平民,聚集各種貨物,農夫、商賈、工匠、軍人各得所求,互相交換之後各自回家。《周易·係辭下》說:‘會通變化,使民眾不會厭倦。’因而工匠不生產,就會導致農用器具缺乏;商人不開店,就會導致貨物斷絕。農用器具缺乏,糧食就不能增產;貨物斷絕,財用就會匱乏。因此,鹽鐵官營、均輸官署,是用來溝通交流積壓的貨物、調劑緩急的手段。廢除它們,這是不妥當的。”

文學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俗薄則背義而趨利,趨利則百姓交於道而接於市。老子曰:‘貧國若有餘。’非多財也,嗜欲眾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禮義防民欲,實菽粟貨財。市商不通無用之物,工不作無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鬱滯,工所以備器械,非治國之本務也。”

【注釋】

導:引導。

歸厚:歸於純厚。

交於道而接於市:在道路、集市上交接。

貧國若有餘:今本《老子》中沒有此語。若有餘,似乎財富有餘。

嗜欲眾:欲望眾多。民躁:民眾浮躁。

崇本退末:即重農抑商。

實菽粟貨財:充實糧食和貨物。菽,豆類總稱。粟,穀類總稱。

通:販賣。

通鬱滯:交流積壓的貨物。

【譯文】

文學說:“以道德引導民眾,那麼民風就會歸於淳厚;以利益誘導民眾,民俗就會澆薄。民俗澆薄,民眾就會違背道義而追逐利益;如果以追逐利益為目標,那麼老百姓就會在道路、集市上交接。老子說:‘貧窮的國家似乎財富有餘。’其實並不是貧窮國家擁有很多財富,而是民眾欲望眾多,民眾浮躁。所以,聖王重農抑商,用禮義來節製民眾欲望,充實糧食與貨物。在集市上,商人不販賣無用的商品,工匠不製作無用的器具。因此,商人可以交流積壓的貨物,工匠可以準備器械,但工商不是治國的根本要務。”

大夫曰:“管子雲:‘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商工不備也。’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紵,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穀,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鐵官以贍農用,開均輸以足民財;鹽鐵、均輸,萬民所載仰而取給者,罷之,不便也。”

【注釋】

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商工不備也:今本《管子》中沒有此語。管子,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前期齊國國相,傑出政治家,輔佐齊桓公稱霸。今本《管子》中收集了一些管仲言論,但不是管仲本人之作。

隴:漢代隴西郡,在今甘肅一帶。蜀:漢代蜀郡,在今四川一帶。丹:朱砂。漆:油漆。旄:犛牛尾。羽:鳥羽。

荊:荊州,在今湖北一帶。揚:揚州,在今安徽、江蘇一帶。皮:獸皮。骨:獸骨。象:象牙。

柟:同“楠”,楠樹,一種珍貴木材。梓:梓樹。箭:箭竹,可作箭杆。

燕:先秦諸侯國名,在今河北北部一帶。齊:先秦諸侯國名,在今山東北部一帶。旃:通“氈”,氈子。裘:皮襖。

兗:兗州,上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東部。豫:豫州,上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一帶。紵:紵麻織成的布。

楫:船槳。

服:駕。

陵:丘陵。陸:平地,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