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記載大夫與文學圍繞如何評價戰國陰陽家鄒衍“大九州說”而展開的論辯。大夫盛讚鄒衍學說境界弘闊,借此批評儒生目光狹隘,拘執一端,不知天下之義。文學賢良則認為鄒衍學說實屬“匹夫熒惑諸侯”,導致諸侯亡國破家的惡果。文學進一步指出,衡量思想學說的標準,不在於它所說的遠近大小,而是要看它是否有利於治理國家。此前漢武帝曾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身為禦史大夫的桑弘羊卻在官方場合公開褒揚鄒衍貶斥儒學,由此透露出一個信息:即使在經學昌明時代,諸子百家之學也並未完全絕跡。

大夫曰:“鄒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曠之道,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準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方圓也。於是推大聖終始之運,以喻王公,先列中國名山通穀,以至海外。所謂中國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縣神州,而分為九州。絕陵陸不通,乃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此所謂八極,而天地際焉。《禹貢》亦著山川高下原隰,而不知大道之徑。故秦欲達九州而方瀛海,牧胡而朝萬國。諸生守畦畝之慮,閭巷之固,未知天下之義也。”

【注釋】

鄒子:鄒衍(約前305年—前240),戰國陰陽家,提出“大九洲”地理學說和“五德終始”的曆史哲學。鄒,一作“騶”。疾:痛恨。

弘:廣闊,恢宏。

昭曠:昭明遼闊。

曲:隈曲,河灣。道:通。九折:多個曲折河灣。

隅:牆角。萬方:所有方向。

準平:古代測平的儀器。

規:校正圓形的工具。矩:校正方形的工具。

推大聖終始之運:指鄒衍五德終始的曆史哲學。鄒衍認為曆代王朝的嬗變按照五行相勝(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的模式循環運行。受命帝王得五德中當運的一德,便有資格統治一個朝代。大聖終始,鄒衍著作篇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終始大聖之篇”。

喻:告知,知曉。

先列:原作“列土”,據張敦仁說校改。通穀:大峽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大川”。

八十一分之一:原作“八十分之一”,據張敦仁說補“一”。

赤縣神州:這是鄒衍給中國取的名稱。

分為九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與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據此,鄒衍“九州”相當於全世界。《尚書·禹貢》稱大禹治水,曾將中國劃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禹所劃分的九州——赤縣神州——隻占全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與鄒衍“九州”內涵不同。

絕:隔絕。陵:丘陵。陸:陸地。

瀛海:大海。圜:環繞。

八極:八方之極。

天地:原作“天下”,據張敦仁說校改。際:交界。

《禹貢》:《尚書》篇名,記載禹劃分九州、山川方位走向以及物產貢賦交通情形。著:著錄,記載。原隰:高平曰原,下濕曰隰。

大道:指鄒衍九州說。徑:道路,路徑。

方:航渡。

牧:統治。胡:指匈奴。朝:朝貢。此處用做使動詞,使之朝貢。

畦畝之慮:指境界狹小、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畦畝,有土埂圍著的排列整齊的田畝。

閭巷:裏弄。固:鄙陋。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