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盧:《史記·酷吏列傳》作“堅盧”。徐穀:《史記·酷吏列傳》作“徐勃”。
保人阻險:聚眾恃險。保,通“堡”,聚集。阻,恃。
斤斧:比喻刑罰。
折之以武:以武力折服他們。
窮醫:無能的醫生。
攻疽:治療毒瘡。
孔丘以禮說蹠:《莊子·盜蹠》中的寓言,孔子本想以禮義勸說盜蹠,結果大敗而歸。
【譯文】
大夫說:“現在風俗不是唐堯、虞舜時期的風俗,世上民眾也不是許由那樣的民眾,你們卻想廢除法律來治民,這就如同不用糾正曲木的工具和斧斤,卻想把直的東西弄彎曲、把彎曲的東西弄直一樣。因此治國的人不必等待自然善良的民眾,製作車輪的工匠不必等待自然彎曲的樹木。以前,應少、伯正等人擊潰梁、楚官軍,昆盧、徐穀等人擾亂齊、趙,關外和關內的暴徒,聚眾恃險。在那個時候,不用刑罰,不用武力折服他們,而去設禮節,修文治,這就如同無能的醫生,想以短針治療毒瘡,如同孔丘用禮義遊說盜蹠一樣。”
文學曰:“殘材木以成室屋者,非良匠也。殘賊民人而欲治者,非良吏也。故公輸子因木之宜,聖人不費民之性。是以斧斤簡用,刑罰不任,政立而化成。扁鵲攻於湊理,絕邪氣,故癰疽不得成形。聖人從事於未然,故亂原無由生。是以砭石藏而不施,法令設而不用。斷已然,鑿已發者,凡人也。治未形,睹未萌者,君子也。”
【注釋】
殘:糟蹋,破壞。成:建成。
公輸子:即魯班。
費:通“拂”,違背。
扁鵲:戰國名醫。湊理:經絡脈理。湊,通“腠”。
原:同“源”。
砭石:古代治病用的石針。
斷已然:給已經發生的案件斷案。
鑿已發:處理已經發生的事件。鑿,鑿除。
【譯文】
文學說:“糟蹋木材來構建房屋,不算好木匠。殘害民眾來進行治理,不能算好官。因此魯班順應木材所宜,聖人不違背民眾天性。所以好木匠少用斧頭,好官不用刑罰,政教確立後教化便形成。扁鵲治療病人經絡腠理,斷絕致病的邪氣,因而毒瘡不能形成。聖人在事件未發生之前進行教化,因而動亂根源無由產生。所以治病的砭石收藏起來而不用,法令設置而不用施行。診斷已經明顯的病情,處理已經發生的事件,這是平凡的人。治聞未成形的病,看到未發生的事,這是君子。”
大夫曰:“文學所稱聖知者,孔子也,治魯不遂,見逐於齊,不用於衛,遇圍於匡,困於陳、蔡。夫知時不用猶說,強也;知困而不能已,貪也;不知見欺而往,愚也;困辱不能死,恥也。若此四者,庸民之所不為也,而況君子乎!商君以景監見,應侯以王稽進。故士因士,女因媒。至其親顯,非媒士之力。孔子不以因進見而能往者,非賢士才女也。”
【注釋】
知:同“智”。
遂:成功。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齊國送女樂給季桓子,季桓子三日不聽政。魯國郊祭,不贈送祭肉給大夫。孔子因此憤而離開魯國。
見逐於齊:孔子適齊,齊景公欲以尼谿田封孔子,受到齊相晏嬰的阻撓。其後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去齊返魯。按,孔子適齊在前,孔子去魯在後。
不用於衛: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曾數次出入衛國,均未得到衛君重用。
遇圍於匡:孔子由於長相似陽虎,陽虎曾對匡人施暴,因此孔子在自衛至陳、路過匡地時,被匡人誤以為是陽虎而將孔子包圍。
困於陳、蔡:楚國使人聘孔子,陳蔡害怕孔子在楚國受到重用而對自己不利,因此派兵將孔子困於野地。
知時不用猶說:孔子知道自己不為時人所用,還要遊說諸侯。強:頑固,固執。
已:停止,罷休。
見欺:被欺騙。
四者:強、貪、愚、恥。
商君以景監見:商鞅遊說秦孝公之前,通過孝公寵臣景監引薦。景監,戰國時期秦孝公的宦官。
應侯:範雎。王稽:秦昭王侍者。範雎為魏國大夫須賈舍人,因被疑與齊國私通受笞近死。後更名張祿,通過鄭安平結識秦國使者王稽,入秦後拜相,封為應侯。
因:依靠。
親:得到君主親近。顯:顯達。
孔子不以因進見而能往者:此句原作“孔子曰進見而不以能往者”,據王利器說校改。
【譯文】
大夫說:“文學所稱道的聖人和智者,就是孔子。孔子治理魯國不成功,被齊國驅逐,在衛國得不到任用,在匡地遭到包圍,在陳、蔡野地被圍困。孔子明知自己不為時人所用,還要遊說諸侯,這是固執;知道自己處境困窘而不肯罷休,這是貪婪;不知道自己會被欺騙而前往,這是愚蠢;受到圍困之辱而不能死節,這是恥辱。像固執、貪婪、愚蠢、恥辱四者,連平庸的民眾也不會去做,何況君子呢!商君是通過景監引薦而見到秦孝公,應侯範雎是通過王稽而得到進用。因此士要靠士的引薦,女子要靠媒人介紹。至於能不能親近君主飛黃騰達,那就不是媒人或士人的力量了。孔子不是通過他人引薦去進見諸侯,他卻自己周遊列國,這說明孔子不是賢士才女那樣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