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譯文
遠古時候,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都能夠遵守天地陰陽的規律……生活作息有規律……所以能達到身體和精神的和諧統一,從而享盡天年,活到百歲才離開人世。
闡釋
根據古人抽象的理論,宇宙的本原是一個沒有矛盾、沒有對立的混沌狀態,而陰陽的產生就有了對立、矛盾,宇宙之間,各種要素之間互相作用,或者相生,或者相克,總在不斷地運行、變化,交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之間的作用,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所謂“法”就是要效仿、學習陰陽運作的規律,所謂“和”就是要符合這種規律。
陰陽表現在宇宙,就是日夜更替、四季變換。更具體地說,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起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四季的變化來增減衣物。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著密切的關係。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說明“起居有常”是調養神氣的重要法則。神氣在人體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概括。人們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養神氣,使人體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麵色紅潤光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反之,若起居無常,不能合乎自然規律和人體常度來安排作息,天長日久則神氣衰敗,就會出現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麵色不華,目光呆滯無神。
此外,《內經》告誡我們,如果“起居無節”,便將“半百而衰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恣意妄行,逆於生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就會引起早衰以致損傷壽命。
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生活規律的重要性:生活有規律,人就會延年益壽;生活沒有規律,人就會早衰短壽。
養生之道
人的日常生活必須有固定的規律,這是生物體的規律所決定的。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像個小天地,人體裏的規律經常與天地間的自然規律相互協調,這就是所謂的“天人相應”。
從自然界來說,天有春夏秋冬寒暑的變化,又有日出日落、月圓月缺這些日、月的周期變化。人體也一樣,一切生理活動都有周期性變化。例如,心跳、體溫在清晨時最慢、最低,以後逐漸增快、升高,一直到下午及傍晚達到高峰,然後又逐漸下降,天天如此,這是日周期。婦女血液中引起子宮收縮的催產素,也是晚間高、白天低,因而產房裏夜間最忙,嬰兒多在夜間出世;人體冠狀動脈的迷走神經,在夜間緊張度高些,因而夜間冠狀動脈管徑較白天細,容易產生心絞痛、心機梗塞,這些也是日周期。婦女的月經來潮,是最明顯不過的月周期。甚至人體的體力、智力和情緒,也有一定的周期性節律,其中一半是體力充沛、智力聰敏、情緒高昂的時間,麵另一半時間則處在相反的狀態。
科學工作者認為,人體內有著司管這種周期節律的裝置和結構,稱之為“生物鍾”。
“生物鍾”的存在,說明人體的生活需要有規律,如果這種節律打破了,比如月經周期紊亂了,日夜的變化規律破壞了,人體就會處在病態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