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譯文
夏季的三個月(即農曆四、五、六三個月),萬物生長茂盛,草蕃木秀,天地陰陽的氣都交彙在一起了,植物開花結果。我們應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不要討厭陽光太烈,情誌上不要壓抑自己,讓心中無存鬱怒,使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氣機宣暢,使淤滯的氣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天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心會受傷,秋天就會發生咳瘧,使提供給秋天收斂的能力也就差了,冬天易再次發生疾病。
闡釋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時期,陽氣外發,陰氣內伏,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營養消耗也增加。
那麼,我們夏季該如何養生呢?
《內經》指出,夏季養生首先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就是晚一點睡、早一點起。
春天是“夜臥早起”,夏天也是如此。那麼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呢·
事實上,夏天比春天睡得還要晚一些,白天起得還要早一些。為什麼呢?因為白天更長、晚上更短了,所以人的養生也要與陽氣的變化相呼應,要睡得再晚一些,起得再早一些。就是睡的時間比春天還要再少一些。
這個時候,要“無厭於日”,就是不要討厭夏天的太陽,不要討厭天熱。夏天雖然比較熱,但不要老躲在家裏,害怕陽光。最好還是使用比較自然的避暑方法。尤其是現代人總是呆在空調房裏,呆在那種人工營造出來的冷環境中,這樣反而對人體不好。要自然避暑,可以到樹蔭下麵、小河旁邊。在這種自然的環境下出點汗,對人體十分有利。
此外,《內經》認為,夏季要特別注意精神調養。因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讓人心煩意燥,心緒不寧,所以夏天要“使誌無怒”,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以使心神得養;要“若所愛在外”、“使華英成秀”,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
《內經》還指出,夏天主心,夏天容易傷“心”,要注意預防心髒病。夏天心緒要平穩,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心氣沒有養足的話,就會傷害心氣,就會使得下一個季節——秋天收氣的功能減弱,秋天就容易得瘧疾,俗稱“打擺子”,生病以後會一會覺得冷,一會覺得熱。夏天是火熱的,秋天轉涼了,寒熱交替,這個季節沒有調整好,下個季節秋天就容易得寒熱交替的瘧疾,到了冬天還可能會重複發病。
養生之道
概括而言,夏季養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防暑
《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夏傷於暑,秋必咳瘧。”所以,炎炎夏季要特別注意防暑。預防中暑的方法十分簡單,例如對於居屋,應該盡量使溫度減低,並且保持空氣流通。如需在室外工作或者運動,最好選擇早晨或傍晚,在工作或運動了一段時間後,就應該到陰涼的地方歇息一會兒。烈日下作業或行走,要戴帽子以擋住紫外線過度照射。高溫環境中工作要及時飲用鹽開水、涼茶水、酸梅湯之類,以補充體液的消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