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燥邪致病(1 / 2)

原文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譯文

西方應秋,秋天天氣急而生燥,燥與金氣相應,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滋養肺氣,肺氣能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則又能養腎,肺氣關聯於鼻。

闡釋

燥為秋天的主氣。深秋季節,陽明燥金主令,久晴少雨,兼以金風時吹,天氣肅斂,致空氣幹燥。故《內經》雲:“西方生燥,燥生金。”

對於燥邪,《內經》則雲:“其在天則幹。”又雲:“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藏為肺”、“審平之紀……其令燥,其藏肺、其畏熱,其主鼻……其養皮毛,其病咳”。

傳統醫學認為,燥邪有如下特點:

易傷津液

燥邪肅斂幹澀,“燥勝則幹”,故其為病,最易傷人津液,而出現皮膚、口唇、舌咽、眼鼻幹燥,以至皮膚皸裂,大便燥結,小便短少等一係列津液燥幹證象。故金·劉完素說:“諸澀桔涸,幹勁皺皴,皆屬於燥。”

燥邪易先犯肺

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故首先犯肺,致肺陰受傷和肺失宣降。而現口鼻幹燥,幹咳無痰或少痰,痰粘不易喀出,以及呼吸不利,喘促胸痛等證。嚴重者尚可損傷肺絡而現鼻衄、痰中帶血。因肺又與大腸為表裏,故肺燥陰傷又可出現大便燥結。故《景嶽全書·燥有表裏之不同》說:“若秋令太過,金氣勝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

傳統醫學指出,燥邪傷人,可見皮膚幹燥,唇幹目澀,大便燥結等。可見燥邪害人不淺,故秋季養生必須防燥。

養生之道

秋季氣侯幹燥,空氣溫度較低,空氣中相對溫度通常在60%以下,甚至30%左右,而人的皮膚、黏膜等所需的相對溫度大約是70%,低於這個數值,人便會感到幹燥,呼吸道黏膜及皮膚水分大量散失,容易產生咽喉幹燥、咽癢、幹咳、嘴唇幹裂、大便幹結等“上火”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秋燥”。“秋燥”是秋季幹燥的氣侯因素帶給人的一種疾病。

中醫學將“秋燥”分為溫燥和涼燥。一般以中秋節為界線。中秋節以前,有暑熱的餘氣,天氣晴暖而幹燥時,多出現溫燥;中秋節之後,久晴無雨,氣候寒涼漸重時,多出現涼燥。

溫燥,有發熱,輕度怕冷,幹咳無痰,咽喉腫痛,口鼻幹燥,口渴心煩等症狀。

涼燥,有怕冷,輕度發熱,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幹痛,咳嗽,口幹唇燥,舌苔薄白而幹等症狀。

“秋燥”是一種“上火”的疾病,能夠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因此,應該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