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譯文
人應效法地,地應效法天,天應效法大道,大道則效法於自然。
闡釋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隻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言:“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也由此成為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張。
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
道家的思想核心雖然是“無為”,但其創始人老子所建立的這種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係,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其實是對宇宙萬物形而上的把握,其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實踐之中。
如以“無為”來理解對生命的追求,就是要充分認識宇宙和自然的規律,順其自然,按照大自然的客觀條件來從容地養生。因為一切奧秘都蘊藏在大自然中。
《老子·第一章》便說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意即“無”,表示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有”,則為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恒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恒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恒無”與“恒有”這兩者,本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的總發源地。
其實,老子的“無為”,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有為”。《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老子便將“道”描述成一種渾然一體的,自天地之先存在的,周流不息,永不停止地運行的狀態,天地人都寓於其中。所以,老子在最後總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樣,老子就將“道法自然”與“無為”這兩者統一在一起,也就從根本上解釋了“無為”的緣由。
養生之道
道法自然,無為養生,這裏的“無為”是除自然之外的一種“無為”,也即順其自然而養生的一種“有為”。簡單來說就是順應自然而養生。
老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永遠保持質樸、厚道和純真的自然本色。在生活起居方麵,人與自然應當保持和諧,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隻有這樣,才能促進人體的健康。如果人與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引發疾病,導致衰老。
《老子·第十六章》便說:“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符合自然便是符合天地之道,這樣的道才能源遠流長,永恒不朽,終身不會遭遇危險。這裏的“天”即符合自然之意。老子在這裏強調了大的“道”,意在啟發人們通過對大自然客觀規律的認識,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處世為人等,道法自然,無為養生便是其中一個顯著的方麵。
人和萬物共同生活在自然當中,也會受到自然界的四季變化的影響。中醫認為:地氣上為雲,天氣降為雨,天地交媾而生萬物,人作為天地陰陽的產物,必然要受到四季變化的影響,所以,順應四時是人們養生防病的根本法則。
關於四季養生,醫學聖典《黃帝內經》更是做了明確的說明:
“春三月,此謂發陳。”發陳,就是陽氣萌動推陳出新的意思。此時萬物向榮,天地間逐漸有了生氣,人們應該比冬天的時候晚睡早起。早上起床後可散步晨練,以使身心備享春天的氣息。春季要特別注意保持情緒開朗,如果不注意情緒的控製和調節,導致肝氣鬱結,則容易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