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唯不爭,故無尤(1 / 2)

原文

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八章》

譯文

正是因為不與人爭,所以才會沒有過失和怨咎。

闡釋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無為而治,性情、修養的修煉是其安身、養生的主要內容。

功過得失關乎人生榮辱進退,自古以來便為人們競相論及。對此,老子亦有自己深刻的見解。他突出肯定了後者,鮮明地表達了自己淡然處世的心態。這種心態,正是欲長壽者所必須具有的。

《老子··第八章》中,老子將最高的善比作水,形象地論證了自己的得失之論。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地間最高尚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且不與萬物相爭;水永遠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窪、藏汙納垢的卑下之地,所以與“道”很接近。

老子認為,要想成為具有最完美人格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對一切名利都不聞不問,甘願去人們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做別人不願做的有利於眾人的事情。這就是老子著名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老子這種“不爭”的主張在其他一些章節中也有涉及。如《老子··第二章》有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生養萬物而不占有,助長萬物而不自恃,成就功業而不據為己有,正是因為不占有的美德,功績才不會失去。又如《老子··第六十八章》中說:“是謂不爭之德。”這就是不爭的德行。

那麼,老子這種“不爭”的淡然處世的心態,究竟對養生有什麼好處呢?

他在《老子··第八章》最後總結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就進一步指出了,這種好處就是“無尤”。無尤,即沒有過失、沒有怨咎、沒有罪過。而且,“不爭”還有另一個好處。《老子··第六十六章》中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為他不同人爭鬥,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人與他爭鬥了。

因為不爭,所以無失,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和完善,對於處世為人來說,它是一種完美的心理境界;對於長壽養生來說,它更是一劑必不可少的良方。

養生之道

老子認為,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這些得道的“聖人”的言行和水很相似,即“以不爭爭,以無私私”。

為什麼老子說水是最近於道的呢?王夫之對水有這樣的論述:“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孔子也有言:“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穀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誌。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他們都借用水來描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

古往今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由此,老子“上善若水”的說法就不難理解了。不過,老子在此論述的重點乃在於後麵的“不爭”和“無尤”。

老子由水得出了修身養心的要旨,即“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也不會有什麼怨尤。

在今天看來,老子所謂的“爭”,無非是爭名譽、爭地位、爭金錢、爭產業、爭權力等。其實,人們都知道這些隻是身外之物,然而,恰恰就是這些身外之物,讓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之中產生了諸如憤怒、焦急、恐懼、沮喪、悲傷、不滿、嫉妒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更有甚者,竟至做出違背倫理道德和有違法紀的事情,最終誤人害已。

當今社會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人們在這一環境中,不可能不不參與競爭。所以,我們也不能籠統地說“爭”都是不對的。在同等條件下,在道德與法紀範圍內,去爭取較好的生活條件與待遇,是無可厚非的;公平、平等地參與競爭,也是應該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