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其不自生,故能長生(1 / 2)

原文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第七章》

譯文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是為了自己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恒久;因此,有道的聖人讓自己居於人後,反而能領先於眾人;外忘而不顧己身,反而能夠保全自身。

闡釋

老子從天地之所以恒久存在的道理得出,隻有先“後其身”、“外其身”,才能達到“身先”、“身存”的目的。老子這種由天道推論到人道的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不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更是一種修身養性、怡然養生的智慧。

老子認為,天道因“不自生”而“長生”,所以,為了實現人們所共有的存身、長生的目標,他希望人們也效法天道的這種無私無為。

對此,我們很容易發現,老子在說明這種觀點時采用的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他首先指出利他(“後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相互統一的,然後進一步說明,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己。

他在《老子··第七章》的最後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即,這不正是因為他(聖人)能大公無私,讓別人得到了好處嗎?所以他能成就自身。天地由於“無私”而長久存在,人間聖人由於退讓忘私而成就自己的理想,這種先人後己,怡然自得的心境,十分符合老子在“無為”中“有為”的思想。

當然,老子從天道說到人道,主要目的還是在於前者,即啟發、說服人們都來利他,這就在長生、養生方麵給了人們足夠的啟示:利他能陶冶人的心誌,最終不但能轉化為利己,還會像天道“不自生”一樣使自己獲得長生。

養生之道

先人後己,怡然自得,是一種氣度,一種風範,更是養生學上必不可少的一種心境。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即仁愛、惻隱之心;儉即儉吝、樸素之德;不敢為天下先,則是謙讓不爭、自謙自重,或是不敢背離道而行天道不能為之事。

養生不隻是健康長壽,還包括精神的完滿充實和心靈的怡然自得。老子能夠“長生久視”,使生命達到量與質的統一,與他注重這些“不為天下先”之類的品德是有很大關係的。

先人後己是一種謙讓的美德,是一種雙向的互動。在大家需要的情況下,謙讓者發揚風格,把機會或享受讓給更加需要的人,那麼,在這個謙讓的過程中,“得到”就會變得更加可貴,謙讓者也會增加一些新的人際空間。

中唐隱士寒山子曰:“先人後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的確,先人後己,謙虛退讓不僅不會招來危害,反而能助人安身立命。

比如在一條無法同時通過兩人的狹窄小道上,人們爭先恐後互不相讓,就有跌落深穀的危險。而這時,如果你停住腳步,讓他人先行,就不會有危險。又如麵對美酒佳肴,你總想一人享受,殊不知,這勢必會招來別人的妒恨,所以這時,你就應該禮貌地請他人先享用,然後再一起共享。生活中,像這樣需要互相謙讓的情景還有很多,隻有處處為他人著想,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融洽、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才能在危難之時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