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自見不明,自是不彰(1 / 2)

原文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老子·第二十四章》

譯文

隻看見自己的人,眼光不會明亮;自以為是的人,反而會是非不分;自我誇耀的人,不會有什麼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會長久。

闡釋

本章,老子明確提出了人要有“自謙之德”。

老子認為,“大道”無形,無所不在,它孕育萬物卻從不自居為萬物之首,人也應該像“大道”一樣,“戒滿戒盈”,不居功,不恃才傲物,不妄自尊大。

那麼,謙虛與養生又有什麼關聯呢?老子認為,隻有謙虛謹慎,才能避免禍患,安享天年。

謙虛謹慎,自知者明。在老子看來,自謙的表現是:不自大,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為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我顯揚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為是反而不能昭彰;自我誇耀的反而不能見其功;自高自傲的反而不能成為眾人之長。足見自謙之益。

與自謙相反的是狂傲。老子意識到,過於狂傲會給自身帶來禍患。喜歡在人前顯聖、傲裏奪尊的人,難免會招來他人的嫉妒和指責,自然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這與養生是背道而馳的。

而一個有“自謙之德”、“自知之明”的人,往往能做到自重和自持,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保持內心的謙和平靜,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注意避免與他人的爭奪和爭執,對名利不去過分計較。老子認為,能保持這種良好的心態,才是養生的根本。

關於謙虛謹慎,自知者明這種修身養生思想,老子在其他章節也作了相關的補充說明。如《老子·第六十八章》中說:“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正麵交鋒,善於用人的人會謙下於人。《老子·第七十二章》中說:“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所以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些表麵看起來互相對立、互相矛盾的觀點,蘊含著辯證法,恰恰是老子思想中極富精義的部分。這些貫穿著以退為進和所謂“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對養生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養生之道

謙虛謹慎,貴在自知,老子的這種看法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俗話說,“月滿則虧,物極必反”、“滿招損,謙受益”。人們都喜歡謙遜有禮的賢士,喜歡禮賢下士的君主,而對自以為是、恃才傲物的人心懷不滿。正基於此,老子才提出了“不敢為天下先”的言論,這就是謙讓不爭,自謙自重的體現。

謙虛,是一種虛懷若穀的良好心態,其對養生的作用在於善於學習,尊敬他人,正確對待自己。

(1)謙虛者少險

謙虛對於每個修行養生者來說,是必備的品質。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謙虛者可以包容別人、善待別人,學習和汲取別人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從而提高自己,避免淺薄無知。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清醒,少一分陶醉;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合作,少一分孤立;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警惕,少一分危險。

(2)謙虛者長壽

謙虛作為一種態度,是改善人際關係的良藥;謙虛作為一種胸懷,是走進知識殿堂的階梯;謙虛作為一種境界,是健康長壽的一個前提。

古訓稱“仁者壽”,因為“仁者無憂”。憂是戕害生命大樹的毒藥。憂從何而來呢?無非是欲望與欲望得不到滿足之間的矛盾。這種欲望不僅是衣食住行方麵的願望,又是名利地位的誘惑,也是健康方麵的憂慮。而所謂“仁者無憂”,並非“仁者”不需要溫飽乃至健康,而是把心放大,大到與天地共進退,也就是把“小我”忘掉,而後無憂。“仁”作為一種人生觀,包括著謙虛的含義。它主張兼愛天下眾生,沒有謙虛的態度,又如何去愛別人?

人生進入老年階段,剛烈、耿直,乃至直率都已經算不得是優點,換句話說,這些優點宜於變得柔順、圓融與散淡,如此才能順入老境。老年人已經不在崗位上,身邊已經沒有大是大非可言,再要固執己見必定傷害身體了。此時執著不如放開,放開其實就是謙虛的表現。放開舊觀念,把自己地位放低一些,許多看不慣的可以看慣,許多惱怒可以化為平和,許多矛盾迎刃而解。有人喜歡用“僵化”、“頑固”等形容某些老年人跟不上時代步伐,如果謙虛一些,何來頑固僵化?更重要的是,謙虛所獲得的心平氣和乃長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