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 / 3)

原文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老子·第十九章》

譯文

要堅守樸素,減少私心和欲望,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闡釋

道家主張清淨、無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便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提出養生必先修德的重要思想,認為隻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淨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

關於道德,老子尤其重視儉嗇。

老子認為,樸素之質是人的自然本質,合乎自然之道。在他看來,心地淳樸安詳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礎。“見素抱樸”就是讓人們減少思慮和欲望,祛除非分之想,克製違背道德的欲望。隻有這樣,才能減少煩惱,擺脫無謂的牽絆,活得輕鬆自如。

除樸素外,老子還認為,有道德的君子不僅心地淳樸,還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心靈恬適而寧靜,沒有私欲,所以往往能“長生久視”。

老子這種“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養生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老子·第三十七章》中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沒有貪欲就可以安定下來,那麼天下也就太平了。《老子·第五十九章》中說:“治人事天,莫若嗇。”修身養性,沒有比儉嗇的品德更好的了。《太上老君養心訣·養生真訣》中也有言:“且夫善攝生者,要當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捐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儉嗇,除了指生活的儉樸和對欲望的節製外,還有對身體和精神的愛惜、保養之意,可以概括為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而不放縱,免除思慮之苦,固守淡泊之誌趣,嚴戒淫逸之欲望。

總之,在老子看來,自然界博大無邊,人的欲望也無止境,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窮的名利,就會患得患失、勞心傷神、損害健康。所以他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觀點,以使人們經常處於一種心平氣暢的狀態中,不斷調節身心,保持身心康健。

養生之道

通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一思想,老子告誡人們,不能放縱耳目聲色等欲望,否則會導致心靈的枯竭和肉體的衰敗。

一個人如果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就會不停地追求身外之物,以至迷失心靈,用短暫的滿足換來心靈的更大空虛,最終便會使身體過早地透支,失去健康的體魄。所以,聖人能安貧樂道,遠離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內心的平靜。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一個人把個人的利益、名聲、地位、權勢看得高於一切時,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擔心自己的地位是否會動搖,利益是否會遭受損失,權勢時候會遭到削弱,一旦情況朝壞的方麵發展,就以為是大禍臨頭,忐忑不安,食不甘味。這樣的人生有太多的顧慮,隨時都會產生新的痛苦。

《孟子·盡心上》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隻有擺脫名韁利鎖的羈絆,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心靈才能達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有境界。

有過多欲望的人,免不了要俯首求人,奴顏卑膝,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看不見也容不下個人之外的天地。這樣的人,他的人格怎能不渺小?品德怎能不低俗?相反,存“樸素”之心的人,既不想邀功請賞,又不想追名逐利,無求於人,就能挺起脊梁,做最本色的自己,揚眉吐氣,不用看人的臉色而生活,心態自然爽朗,生命自然得以延伸。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養生貴在“修心”。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老子所說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祛除嫉妒之心。

嫉妒多由欲望而生,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對優於自己的人產生嫉妒。嫉妒心理還會引起憤怒、悲哀、失望、頹廢等不良情緒。《黃帝內經》裏有句養生名言:“高下不相慕。”這即是告誡人們,社會地位有高低,物質條件有優劣,個人能力有大小,都不要相互羨慕,而應安於本位。

然而,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自古以來,很多人為了高官厚祿而互相殘殺,連命都不保,還何談養生呢?還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

有人說嫉妒心理也是進步的因素之一,但嫉妒更是一把傷人的利劍,心懷嫉妒的人心裏常燃燒著一種“無名之火”,常使自己心境抑鬱,情緒煩躁。現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等等,這些都是有損於身體健康的。

古今中外的曆史上,因嫉妒而發生的悲劇數不盡數。《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才華出眾、雄姿英發,卻因嫉恨比他略勝一籌的諸葛亮,最後心氣鬱結,吐血而亡。不管這是不是真實的曆史,它都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都提醒著人們,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就要遠離嫉妒,用理智管理好自己的心理和欲望。

養生典範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戰國著名哲學家。所著《莊子》不僅創新和發展了道家的理論體係,而且在養生學方麵亦有很高的造詣,對《內經》及其後世養生學的逐步成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