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安分守己,安貧樂道(1 / 2)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八章》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於是才會倡導仁義;智謀出現了,於是才會有惡劣的詐偽;家庭中六親不和睦,於是才會提倡孝慈;國家混亂了,於是才需要忠臣。

闡釋

老子生活在奴隸製時代,此時,相比於淳樸的原始社會,違背“道”的現象已十分常見。所以,老子認為“大道廢”,大道已被廢棄,人們離大道是越來越遠了。

老子認為,“智慧”、“孝慈”、“忠臣”,都是世道混亂之後的消極產物。人們做了許多違“道”的事情,越來越不守本分,就會有背“道”而馳的危險,就會遭遇災禍,這對養生是有害無益的。

所以,老子主張安守本分,這樣,身心才能無大礙。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安守本分呢?老子又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智慧出,有大偽。”

老子認為,智慧是大偽出現的原因。當然,老子並不是要否定智慧本身,而是反對伴隨著智慧出現的虛偽、狡詐、欺騙,他認為這是不安守本分的最顯著表現。

“六親不和,有孝慈。”

這也是不安守本分的表現。六親一旦不和睦,就會出現兒女不孝敬長輩、長輩不慈愛兒女等諸如此類的現象,家庭中就會爭吵不斷,紛爭不斷,家人的生活也會痛苦不堪,家業亦無心經營。從這幾點可以看出,人在家中不安守本分給家庭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安守本分,應該“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如上所述,家庭都不和睦了,那麼由家庭構成的國家自然就會不安、混亂了。國家混亂並不是人們所希望的,因此就出現了一些力挽狂瀾的人,就叫做“忠臣”。有“忠臣”的概念,自然便有了“亂臣賊子”的概念。因此老子說,有了“忠臣”的概念,國家就會產生混亂,而國家的混亂,也正是因人的不守本分、“六親不和”、有私心貪欲導致亂臣當道而產生的。

“智慧”、“孝慈”、“忠臣”的產生,都是消極的,是遠離大道的,是人的不守本分,老子借此告誡人們——做人要安守本分,如此才能身心無礙,如此才能家庭和睦,社會安定。

養生之道

本章中,老子對當時病態社會的種種現象給予了詳細的描述。他認為,君上失德,大道廢棄,需要提倡仁義以挽頹風。他把辯證法思想應用於社會,分析了智慧與虛偽、孝慈與家庭糾紛、國家混亂與忠臣等,最後得出,隻有安守本分,家庭才能和睦,國家才能安定,人們才能得到祥福,才能修身養生。

古人曆來認為,養生要安分守己,安貧樂道,淡於功名利祿,不作非分之想,這樣才不會招致殺身之禍。

“所要懷全璧”,表明古人甚理全軀壽終,以求不損不辱而沒世。他們常認為,世上的功名利祿都是誘人的陷阱,一旦深陷其中便不能自拔。所以,切不要貪圖功名富貴,為避免殺身之禍,寧可過著貧困的生活。若俸祿厚了,名聲高了,難免會遭遇非分之禍,故要謹慎小心處世,有牛被解殺了,就趕緊把刀藏起來;羊跑了,就趕緊把羊圈補牢,不要讓它再跑。

古人這種安分守己,平安是福的養生思想,也得到了莊子的認同。他說:“牛解謹藏刀,羊亡密補牢,達人憂祿厚,奇禍出名高”,這表明事物都是辯證地存在的:顯藏、疏補、喜憂、福禍。所以,人們在認識這些事物時,隻有從對立的方麵入手,才能在養生上達到兩方麵的“互補”,才能做到“懷全璧”,保全身。

莊子認為,為人能做到牛解而藏刀無把柄,亡羊補牢不再失,獲厚祿而憂失,名分高而防禍,就可以拒險而自安。這種慎於自我修養,遠避禍患的思想,不僅包含了古代辯證法,而且與老子的“無為”思想是相通的。

孔子也認為,養生與安分守己息息相關。

孔子認為,君子應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而去做應該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夷狄之地,就做夷狄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應安然自得。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巴結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