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老子·第五十五章》
譯文
道德涵養深厚的人,就像初生的嬰孩。
闡釋
“德”是構成老子思想學說體係的、僅次於“道”的又一重要範疇。在老子學說中,道是派生天地萬物、規定天地萬物周流變化終結的原因,而“德”則是“道”的具體體現。所以,在老子看來,德與道是密不可分的,修德對養生來說,同樣是必要的。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也是助己之修德養身,避免犯過。
《老子·第三十八章》中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
老子認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的。《老子·第二十八章》的“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老子·第五十一章》中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以及上述所講的“孔德”,都是指這裏所講的“上德”。
“上德”是高級的、上乘的德性,是圓滿的德,它是自然的流露,是本來的顯現,是“道”完整的自然全麵的外顯。老子認為,隻有“上德”,才是真正得“道”者的行為,這樣的人才能夠長生。
所以,他在本章明確指出:“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把具備“上德”的人比作“赤子”。“赤子”,即嬰孩。通過前麵的論述可以知道,嬰孩就是生命力的象征,“上德”之人,即“含德之厚”者,也會像嬰孩一樣富有生命力。
養生之道
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厚德之人,這樣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狀態。老子認為,追求這樣的厚德,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而如果縱欲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古人在論述養生之道時,也都認識到“養生必先養德”的道理,如“大德必得其壽”、“德不修則壽易損”、“日思夜憂,人心易離,養生之戒”等等。
為什麼說“養生必先養德”,“德不修則壽損”呢?這是因為,一個人若不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腦子裏就會為追逐名利私心所桎梏,整天胡思亂想,寢食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吃山珍海味靈丹妙藥,也是無法延年益壽的。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缺乏道德修養、惟利是圖、心懷不軌的人,既要經常暗算別人,又要提防別人對自己的報複,終日陷入緊張、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狀態之中,大腦得不到休息,身體各係統功能活動失調,免疫力下降,是極易得病的。而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人,心境始終平靜,精神樂觀,思想愉快,機體運行是在正常的均衡狀態下運行,沒有外來幹擾,良好的心理和精神能促進體內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力和抗癌能力,促進人的健康與長壽。
可見,修德與養生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