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平和無欲,養生之道(1 / 2)

原文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老子·第五十五章》

譯文

知道了陰陽平衡,元氣淳和,就叫做“常”。知道了“常”就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

闡釋

老子認為,貪圖性欲會導致災禍,性欲消耗精氣就是硬性消精亡陰,人成長到壯大就會衰老。所以,聚守精氣,平和無欲,才是養生之道。

老子對養生之道的研究,是從對嬰兒的實驗性觀察開始的。他把得“道”之人比作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

並且,他還進一步指出:“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牝牡者,雌雄也。意思是說,小兒雖然骨胳脆弱,筋肉柔嫩,可是小拳頭握得很緊;他還不知道什麼是男女交合的事,而他的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由於他精氣充沛的緣故。

老子的精氣論,是深究天地萬物的本源之論。人的生命是由於男女交合的性活動產生的,而性活動的產生則是本源於人體之精。精,是人體生命的本源。精足,則生命強健;精衰,則生命虛弱。

正如老子在繼續觀察中所論述:“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嬰兒終日號哭而聲不嘶啞,這是由於他心裏平和無欲而全精的緣故。……貪圖生活享受就是災殃,欲望支配精就是逞強。事物壯大了就會走向衰老,這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

老子所說的“道”,多指產生萬物的總根源,有時又稱“玄牝”。對人的生命來說,這裏的“道”,實際就是指精,精過分耗損,就會衰老;如果精枯竭,人就會很快死亡。

所以,老子保精節欲的思想對保健養生來說,是必須恪守的準則之一。

養生之道

本章,老子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養生的根蒂在於保精。

傳統醫學也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孫思邈同樣有言:“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人們健康長壽的重要保障。

那麼,如何來保精、益氣、養神呢?古人雲:“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這“三寡”就是養“三寶”的根本。

(1)寡欲以養精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欲不但遺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髒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曆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麵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

不僅如此,縱欲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等。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傷人體,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