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第五十章》
譯文
我曾聽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老虎,在戰場上不會受到武器的傷害。犀牛無法對他施用犄角,老虎無法對他施用利爪,士兵也無法對他施用刀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闡釋
老子認為,要想長命,就要懂得養護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
老子說:人生的大限是一百年,有節度善護養的人可以活得更長。就像蠟燭用大芯和小芯一樣,眾人大聲說話,而我小聲說話;眾人過多勞神,而我少耗精神;眾人脾氣暴躁,而我從不發怒;不因沒有功業而勞心,不追逐名利隨波逐流;淡然無為,神氣自然充盈,壽命自然長久。我把這個當作“不死之藥”,天下沒有人能真正了解。
老子在本章便提出了這種養生之道。他認為,善於養生的人,就會因“以其無死地”而不入“死地”;那種素享美食、驕奢淫逸的人,就會因“以其生生之厚”而“動之於死地”。他在本章開篇便指出,“出生入死”,人應“出生”,而不應“入死”。
在老子看來,人的生命從出生一直到死亡,不受憂思嗜欲的損傷而能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因安逸富貴而短命夭亡的占十分之三;本可長壽卻因為行動不慎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為什麼人不能全都長壽呢?那是因為有的人以為過度營養自己,生活奢侈就會長壽,實際上追求這種保養之道,正是造成短命夭折的原因。所以,善於養生的人,往往懂得謹慎行事,規避禍害。
老子生活的年代,統治無道,戰亂四起,危機四伏,人們的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來營養自己,而應堅守清靜無為,恪守“道”的原則。隻要不妄為,不傷害別人,別人便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樣也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為因素。
老子在此就是要勸誡人們,應做到少私寡欲、清靜質樸、純任自然,這才是真正有利於生養的行為。
養生之道
老子的養生思想對傳統攝生學有著很大的影響。
中醫學認為,人之生死乃一氣之化,生者氣之聚,死者氣之散。人之生必有生之理,人之死必有死之因,生生死死自然之理也。常有富貴之人席豐履厚、增益其生,追逐聲色、厚味,不知“甘脆肥濃為腐腸之藥,蛾眉皓齒為伐性之斤”,遂死於聲色、厚味之下。善攝生者則不然,如生有常理,守道抱德而不厚其生,知死亦常理,樂天處變不憂其死,生死不動其心,則物無足以害之。這與老子的養生思想如出一轍。
孟子能夠長壽,便與他長期注意對自身的保養有很大關係。他認為,人應該重視養生的問題,有意識地躲避傷害,養護自身。雖然人固有一死,但也應珍重自己的生命,不能自履危險。“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他認為,隻要養生得法,就一定能起到積極的效果。所以,他平日就非常重視對自身的保養,高壽便也水到渠成了。
“建安七子”之一的嵇康也認為,長壽在於保養。他說:“特受異氣,稟之自然……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歲,可有之耳。”“但世皆莫精,故莫能得之。”但這玄妙的養生術是怎樣的呢?嵇康是這樣解答的:“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習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
古人善養,各有道行。對今人來說,保健養身不外乎以下幾點:
(1)順時養生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將順應自然作為養生保健的主要方法。《內經》強調“順四時而適寒暑”,指出對四季氣候變化“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所以,應根據氣候變化防寒避暑,順從四季氣候特點調養身體,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2)修身養性
人體對客觀事物有不同的精神反應,正常情況下不會使人致病。但突然的、強烈的、長久的情誌刺激,超過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範圍,會使氣機紊亂,髒腑陰陽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發生。因此,應注意修身養性,避免情誌過極,以防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