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第四十九章》
譯文
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他們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得到誠信了。
闡釋
善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在《老子》一書中被多次提及。老子認為,修行養生必須行善,守善。
《老子·第二章》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即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老子認為,善與不善是兩種相互對立的觀念,有善的存在,自然就有不善的存在,兩者不可偏廢。但是,“善”、“不善”的對立並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環境的不同而不斷變動的,因而《老子·第二十章》又有“美之與惡,相去若何”(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的論說。
正因為“善”與“不善”處在相互轉化的狀態之中,所以,老子提出了守善若一的觀念。《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為了表明對上善之人的崇敬,老子提出了上善之人在日常行為中的直接表現:居所善於選擇地點;寬厚善於保持沉靜;與人交往以“仁”相待,言而有信;為政能夠取得天下大治;行事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並善於把握事物的時機以取得成功。正因為上善之人寬博的胸懷,所以沒有人怨恨他們。《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善與不善的相互對立,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善人要以不善人作為參照對象。《老子·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隻有這樣,才能在行為處事上順應自然。特別是作為一個統治者,在對待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時,隻有一視同仁,方可達到人人向善的目的。也正因為此,老子在本章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此外,在日常處事過程中,善於觀察也是分辨善與不善的重要方法,《老子·第七十九章》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這便告誡人們,善良的人與不善良的人在交往過程中的表現完全不同的。
養生之道
對於善惡,老子一方麵承認“美言可以使譽,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麵,他又認為善美醜惡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他認為,修身養生就要堅定不移的行善、守善。
物質的營養來自食物,心理的營養來自於精神。“心理——生理相通”,良好的心理狀態,可引起有益的心理變化。在社會群體中,與人相處,心地善良,會使人始終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有助於血液的循環和神經細胞的調適,從而提高肌體的抗病能力。
古人把“行善積德”看成是做人的一種美德。當別人有困難或遇難時,樂於助人,而從不要求回報。這種與人為善的思想得到了今人的傳承。例如,當某一個地區出現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時,人們會自發的捐錢捐物;甚至當一個人發生嚴重疾病或意外事故時,也會解囊相助;為了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人們為“希望工程”添磚加瓦等等。
同情心和相信他人是善良的思想基礎。古人說:“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把做好事看成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分,不是為了出名和求得回報,這是一種同情心的自我安慰。
培養善良的人格,鍛造健康完美的品行,可以從以下兩方麵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