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小事做起。有一位從事教學的教授,人們羨慕他的女兒能考上哈佛大學,並取得好成績。但他卻說:“我培養女兒的目標是:健康、活潑、聰明、心地善良、積極上進。”把“心地善良”作為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孩子不僅要學知識,更要學做人。廈門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止於致善”。
(2)培養自己的愛心。人活在社會上,時刻都要有一顆愛心。既要愛自己,也要愛他人。愛自己是養生的前提和基礎,其道理不言自明;愛人知人是對他人的愛,愛他人便能用自己的所學為他人的養生服務,保護他人的健康。須知,愛人知人除了能幫助他人的健康,對自己的健康養生也是有益的。一個人為對方著想、體諒對方、幫助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體會,將心比心地親近對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便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佛家以慈悲為懷、慈悲為本,不僅愛人,還要愛世上一切的生命,這可以說是一種至善。愛人愛世,如此便會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舒坦、充實、寧靜,這才是保障心理健康進而達到身體健康的正確途徑。
養生典範
蔡鬆蒼,1888年出生於福州一個郎中世家,自幼邊讀書邊隨父學醫。為生計曾輾轉台灣、廈門等地,抗戰期間與妻兒失散。1943年,蔡鬆蒼在漳浦前亭找到戰亂逃難的侄兒蔡篤融,便在此定居。曾擔任漳浦縣佛教協會慈善會會長。
2000年12月,蔡鬆蒼被評為第五屆“全國健康老人”第一名,並獲得“世界健康老人”證書。2002年4月,112歲的蔡鬆蒼去香港兩周遊,被傳為佳話。2002年9月,他還隨團遊覽了九華山、南京中山陵、棲霞寺、洛陽白馬寺、河南少林寺等地。
蔡鬆蒼老壽星晚年鶴發童顏,精神矍鑠,嘴唇朱潤,麵頰緋紅,頭腦反應敏捷。他的養生之道就是:與人為善,助人為樂。
老人10歲便隨父行醫,24歲成家,後因廈門淪陷而妻離子散,便皈依佛門,法號“釋妙智”。在寺中,他一如既往地義務為人們號脈、診斷、開方、贈藥。寺院曾收養一名女棄嬰,名為慧平。蔡鬆蒼老人童心未泯,十分疼愛她,對她嗬護有加,極盡舐犢之情。後來,兩人成了忘年之交。
1997年4月,蔡鬆蒼老人捐資2500元作為基金,發起創立漳浦佛教協會慈善會,被推選為會長。他連續6年堅持春季植樹,先後出資2000多元,請人購買樹苗5萬餘株;連續3年資助深土鎮敬老院,每年捐款200元和50公斤大米。1998年8月,他驅車20多公裏到縣城為長江災區捐款500元,成為全國賑災捐款中年齡最高者。
蔡鬆蒼老人屢次捐款資助貧困學生,買野生動物放生回歸自然等等,他還把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送給他的慰問款全部捐獻出來。他說:“錢財乃身外之物,我沒什麼用,贈給需要的人家,我心裏踏實。”
1997年香港回歸,他看到祖國強盛,吟詩作賦,潑墨揮毫,題詞慶賀。1998年12月,他乘車再次來到縣城,從內衣口袋裏掏出一個裝有500元的紅包,請縣領導轉給災區作為他的第二次捐款。他感慨地說:“我經曆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朝代,雖然遁入空門不問政治,但我還能分清朝代好壞。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
除行善外,老人還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專享素食,少量多餐,煙酒皆絕。飯後散步,按時作息,閑時習文寫字。並堅持做到“三勤三靜三淡三樂”。三勤:腦勤、手勤、腳勤;三靜:靜心、靜氣、靜行;三淡:淡泊年齡、淡泊金錢、淡泊享受;三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蔡鬆蒼老人認為,三勤能運動肢體,三靜能養性修身,三淡能淡泊名利,三樂能達觀處世。持之以恒,必然身心康健,延年益壽。
2003年2月28日6時30分,蔡鬆蒼老人逝世,壽高11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