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禍莫大貪,咎莫大欲(1 / 2)

原文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老子·第四十六章》

譯文

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

闡釋

“知足者常樂”不僅是老子著名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老子養生之道的精髓。

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就是老子“知足”、“貴生”的思想。

老子看到了世人的通病,即一味地追求名利,眼裏隻容得下“名利”二字,以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結果反被名利所害。

一日,老子騎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子聞聲,睜開雙目,發現是弟子陽子居。

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於老子所乘青牛前。老子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子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

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仆役,整治家規。”

老子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仆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仆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

老子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鬆,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饑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深受其教,倍感慚愧。

世人都有正常的物質需求。在此,老子也並不是讓人們放棄對物質的追求,而是告誡人們不要貪得無厭,為了爭奪名利而不顧一切。“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真正“知足”、“貴生”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是可以滿足的,什麼是不可以滿足的。有了清醒的認知,然後去克製那些不能滿足的欲望,從名利得失的糾纏中掙脫出來,潛心修身養性,獲得自我滿足的心靈世界和精神的愉悅,這樣才有利於養生,也有利於專注積極的、有意義的人生。

養生之道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的人,就會減少貪求,身心自然無憂無慮,泰然自若,遠離羞恥與侮辱之事,知道適可而止,就沒有危險,可以長生久安。修身養生者,如不守清靜無為之道,不明知足止念,就會產生貪欲之念,導致心上之“刀兵”橫出,性中之“意馬”胡闖,不得一時的寧靜,“神”也無一刻之守舍,“心”無暫時之安閑。

基於此種認識,老子十分推崇知足,認為知足就不會受辱,知止就沒有危險。一個知道自我滿足的人自會“甘其良,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古人看來,得道的人,都是固守已經擁有的,不貪求尚未得到的。貪求尚未得到的,就連已經擁有的也會丟失。鞏固已經擁有的,循此而進,即可逐漸達到預期的目標。治事未能確保不亂,就急求治事,一定會帶來危險;行動不能避免不當,便急於求名,一定會遭受挫折。常常想著哪些對自己有害,卻帶來了好處;或想著如何對自己有利,卻不知恰恰害了自己。

俄羅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獲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你能不停地跑一圈,你跑過的地方全部歸你所有。於是,農夫興奮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們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生活,又拚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到該往回跑的時候了,不然,你就完了。農夫根本聽不進去,他隻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更多的享受。於是,他終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