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第四十五章》
譯文
最完美的東西好像有什麼殘缺,但用起來卻沒有缺陷;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有點空虛,但用起來卻不會窮盡。最硬直的東西好像有點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有點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言辭。
闡釋
老子向來注重清靜養生。他認為,“若缺”、“若衝”、“若屈”、“若拙”、“若訥”並不是真正的愚笨遲鈍,而是大“道”所為,是真正的靜養。
本章,老子先論述了得“道”的各種表現,“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接著他便總結道:“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清靜可以克製躁動,寒冷可以克製炎熱,清靜無為才能使天下太平。
由此便不難看出,老子大智若愚的修行思想,實是一種內斂、靜養的涵養之道。
老子養生,並不注重於形式。他在很多地方闡述的辯證思想都強調了對本質的重視,這裏同樣是這樣。“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態和“若缺”、“若衝”、“若屈”、“若拙”、“若訥”的外在表現都在說明,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於外形上的表露,而在於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收,這才是得“道”,才是修身養生的最高境界。
其實,老子這種大智若愚的修身養性觀在前麵已有所論及。《老子·第四十一章》中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這裏,“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也是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這才是“道”的本質;而後麵的“若辱”、“無隅”、“晚成”、“希聲”、“無形”,則是“道”的表象。有形與無形、表象與本質,充分體現了老子辯證思想的智慧,在修身養性上給了我們充分的啟迪。
總之,老子大智若愚,含藏內收的修身觀點,對我們養生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
養生之道
老子所說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簡單來說就是大智若愚。
古語道:“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窮盡生靈之性,故其靈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與義,不自誇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
好自誇其才者,必容易得罪於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麵似愚,實則非愚也,孔子也曾說過:“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大智若愚,收藏內斂,避免了是非爭辯,避免了強出風頭,避免了衝突對抗,毫無疑問是有利於修身養生的。
大智若愚在生活當中的表現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其做人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很多事情持大度開放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和強者求己的心態,從來沒有太多的抱怨,能夠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對於很多事情要求不高,隻求自己能夠不斷得到積累。
大智若愚者在生活中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大事清楚,小事糊塗。”這即是指對原則性問題要清楚,處理起來要有準則,而對生活中非原則性的小事,則不必認真計較。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一些非原則性的不中聽的話或看不慣的事,可以裝作沒聽見、沒看見或是隨聽、隨看、隨忘,做到“三緘其口”。這種“小事糊塗”的做法,不僅是處世的一種態度,亦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