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老子·第四十一章》
譯文
聰明的人聽了道的理論,會努力地去實行;一般的人聽了道的理論,會半信半疑,猶豫不定;愚笨的人聽了道的理論,會愚昧無知地哈哈大笑。
闡釋
本章,老子在上下部分分別對有關道與德的思想觀念進行了解釋說明。其中,上半部分指出了不同的人對他的勸道言談的三種不同的態度。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認為,要得“道”,必須認真實行“道”的準則。而得“道”,就是修行、修身,就是養生,所以,老子在這裏也闡述了一種貴在實行的養生思想。
因為“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光明之道好似暗昧,進取之道好似落後,平坦之道好似崎嶇,所以,在老子看來,不同人對“道”的不同態度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如老子所說,“不笑,不足以為道。”普通人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學“道”,他們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其實“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倡導的這種思想,同孔子所說的“力行近乎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等,意思是相同的,它們都強調了實踐的重要作用。這種重行、貴行的思想,對養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老子·第五十三章》中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假使我能確信自己認識了“道”的本質,我將義無返顧地行走在這條大道之上,隻有偏離大道而走入歧途才是我惟一畏懼的。大道非常平坦,然而人們卻喜歡走偏僻的小道,以此來作為通往幸福的路徑。這也是在告誡人們,得“道”、養生,沒有捷徑可尋,隻要堅持正確的原則和方向,腳踏實地,認真地奉行、堅持,就能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
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自古有之,其關鍵是要認準適合自身的生養原則,並堅持不懈地奉行,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從這點上來說,老子“勤而行之”的思想在養生上給我們的啟示,是意義非凡的。
老子之後的孟子,也十分注重養生的持久性。他認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否則就達不到目的,養生亦是如此。任何一種養生的方法,不管簡單還是複雜,都需要長期堅持,使之形成一種習慣,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孟子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偶爾心血來潮就追求一下養生,熱情沒了依舊隨心所欲,這樣是養不成良好的養生習慣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他有83歲的高壽,便是他堅持養生之法的結果,便是他持之以恒得到的回報。
養生保健貴在堅持,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真正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如果在養生過程中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便不會有什麼養生的效果,更別提延年益壽了。
(1)終身養生
傳統醫學非常注重養生的持續性,認為養生不是一個階段性的活動,它伴隨著人的一生,甚至在人出生之前,在其父母的作用下,人就開始間接地進行被動養生了,正如《內經》所告誡人們的:“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天。”現在胎教的日益流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幼兒、童年、少年時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養生更是重要。此時,應注意加強營養補充、鍛煉身體,以更好地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到了成年期,雖然身體的精力較為充沛,體質較好,但如果在此時期不注重養生,不僅會損害人體健康,還能加快中老年人行列的步伐。到了老年,老年斑如同“雨後春筍”般在皮膚上出現,白發也日益增多,不但相貌出現了衰老的特征,身體各種生理功能也開始退化,例如行走不便、呼吸功能衰退等。此時,如果稍有不慎、不注重養生,便會患病,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所以,老年人更懂得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