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出生入死,生生之厚(1 / 2)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老子·第五十章》

譯文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命的人占總人數的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人也占總人數的十分之三;那些本該長命的,但卻要走向死亡的人,同樣是占總人數的十分之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奉養過度了。

闡釋

道家奉行以人為貴的主張,其終極理想就是要擴張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這種自然無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充分強調了人的自然特質,體現了對生死的深刻理解。

老子談論生死的言論並不多。他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保存自己。《老子·第七章》曰:“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所以,老子認為,保存生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淡看生死,“處眾人之所惡”,太注重自己的身體,反而有害。

為什麼老子的生死觀如此超脫呢?老子思想體係的最高原則是:“道法自然”。在他看來,人的生死,乃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是一種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現象。所以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所謂“不仁”,即無意於為仁,或自覺無所謂仁與不仁,天地順任自然,無所偏愛,如此方可得見其大仁。所謂“芻狗”,乃結草為狗用於祭神者。老子所說的“以萬物為芻狗”,乃是指天地任隨萬物自然變化自然生滅,不加主宰左右,行其固然;“以百姓為芻狗”乃指聖人效法天地,任隨百姓順性而行,勞作生息,不加幹涉阻撓,亦行其固然。總的來說,天地並無意誌目的,萬物之生滅變化都是出於自然的。

人的生死又何嚐不是如此,天地不會因為人有悅生惡死的感情而對其有所偏愛,施加恩惠。老子說:“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飄風”意指強風,大風;驟雨意指急雨、暴雨。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主靜”的,因而在老子看來,“飄風”、“驟雨”屬於天地的違反了“道”的“靜性”的狂暴行為,它們自然不會長久。

總之,老子認為,人同其他自然物一樣,生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為生命的終結而大驚小怪,見死色變。

養生之道

人生在世,一方麵要追求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麵又時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矛盾和困惑。這一現實感極強的矛盾和困感,迫使人們不斷地追思和探求各種解決的辦法,以擺脫生死難題的困擾。

老子生逢亂世,眼看生靈被殘殺的慘相和人民受擠逼的苦相,痛心於生命的危淺。因而在他的思想體係中,關懷生命的思想主線貫穿始終,他反對人們尤其是統治者一味盲目地“厚生”、“益生”,反對強作妄為的行為,主張過一種清靜恬淡的生活,主張以“自然”對待生死。

他認為,有意識地以外物增益其生,不僅於生命無補,反而會走向其反麵,影響生命的健康發展,甚至加速生命的死亡。

不僅老子,儒家也意識到,人的生死乃不可抗拒的現象,他們明智地主張對待生死應該超脫一些。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勿需追問死後之事,關心生而不必想到死,求知生而不必求知死。“亞聖”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不必過於關注和計較壽命之長短,隻須致力於一己之修身立命。

如今,辯證唯物主義者也把生老病死看成是自然規律。哲學家告訴人們:沒有生就沒有死;生殖必然防礙永生。生物學家也這樣解答:我們細胞的生命跨距已達極限,人類在遺傳上注定要走向死亡。

那麼,人們該如何來坦然麵對死亡呢?

(1)從恐懼心理中解脫出來

既然認識到死亡是自然規律,那就應該坦然處之,不應有任何恐懼心理。

一個人的生死觀不僅與其世界觀或價值觀緊密相聯,而且與個性和畢生經曆、以及所處的文化和社會條件、家庭關係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對一個老人來說,隻要自認為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麵對死亡,比較容易接手死亡,根本不會產生什麼恐懼心理。

國外有位72歲的老人,還在忙於獲取心理博士學位,他說:“在今後的這段歲月裏,我有我能做的更多項目,我沒有時間死。”還有一位80歲的老人,仍在很用功地學習繪畫,他每天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學習繪畫上,他說:“我真是沒時間去考慮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