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老子·第二十九章》
譯文
強行作為的人必敗,強行把持的人必失。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他就不會失敗;聖人不強行把持,所以他就不會失去。
闡釋
順其自然是老莊學派養生的思想基礎。所謂順其自然,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是說人和動植物的生命的長短,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由人的秉賦和動植物的天性所決定的,並非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其二,是說人的養生必須順乎自然的本性,不可違背規律而強行加入人為之力。
本章,老子借“無為”之治,闡明了順其自然,不可固執的養生觀點。“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天下(人類社會)是大自然神聖的產物,是不能憑主觀意願去改造的。強行這樣做必然失敗,堅持執行的人就會失去它。
老子隱居之時,自耕而食,自織而衣。久之,其名遠揚,慕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年過三十,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讓其求教老子。
南榮遂辭別老師,拜見老子,道:“弟子南榮,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子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
老子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卷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
南榮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
老子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
南榮問道:“如此即至境乎?”
老子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老子在解答弟子的疑問時鮮明地指出,養生要達到一種“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的超然的自然之境,這樣才能“清融己心,入於自然”,才能“禍福皆無,苦樂皆忘”。無疑,這是心理養生的一種最佳狀態。
養生之道
老子說:“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汙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
對此,可以反過來理解:要達到老子所說的“自然”的境界,就要“去欲去求”,“心中坦然”,就要“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要順其自然,不可固執。老子的這種養生思想得到了後人的肯定和發揚。
莊子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意思是說,人們必須順應自然的“中道”以處理人與外物的關係,不要過於追求外物。隻要人們能順應自然、“依乎天理”,就一定“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心,“可以盡年”。
東漢大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寫道:“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本自然,順乎自然,既是最上養生之道”,他認為,益壽之道要順其自然,其關鍵在於“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北宋歐陽修雲:“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這也是強調,養生要順應自然規律。有了這個“順”字,活動才有序,心境才平和,情緒才穩定,選擇才得體;不做作,不呆板,不硬套,不蠻幹,不勉強,也不過分。
那麼,順其自然這種養生思想,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呢?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到“安時而處順”。在養生問題上,不要有諸多的禁忌,不要給自己設置諸多的條條框框,搞諸多的清規戒律,不要刻意地強迫自己做那些難以做到的事情。而要保持精神愉快、樂觀豁達,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喝什麼就喝什麼,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幹什麼就專心幹,心平氣和,順其自然,這樣才能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