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順其自然,不可固執(2 / 2)

例如,有些養生家認為:食應以少為宜,還有人看了報道後就開始挑食,肉不敢吃、蛋不敢吃,每頓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以這種心態求養生,豈不南轅北轍了嗎?所以說,真正的飲食養生是以符合人體正常的生理需求為基礎的。隻要脾胃功能正常,多餘的血脂、膽固醇之類自然會排除體外。若思而不食,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必會出現不良反應,最終導致營養不良,氣血虧乏、本元漸衰,抵抗力下降。久之,便會患上多種疾病。

再如,酒是與人類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飲品。李時珍說過:“酒,少飲則活氣血,壯神禦寒。消愁遣興”。酒能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適量飲之並非不可,隻要順其自然,勿飲過量即可。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不一定每天都按部就班,刻意地去平衡膳食,調節營養,保證睡眠。隻要根據自身的需要順其自然,便可殊途同歸,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學界泰鬥季羨林先生在90歲華誕時終結自己的養生之道、長壽之術時說:“養生無術是有術,一切順其自然為佳。”

總之,順其自然,不可固執是保健養生的主旨,一個人若刻意追求長壽而強迫自己去遵守那些極端的養生戒律,反不如順其自然為好。不過,順其自然的同時,也要反對那些放縱任性的“順乎自然”者。太過和不足都不能達到平衡,要順個性而生活,隨愛惡而取舍,不逆其自然,這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養生典範

秦伯益,1932年生,江蘇無錫人,北宋詞人秦少遊的後代。他酷愛文學,但一生卻與藥物和毒物打交道。1955年,秦伯益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長期從事新藥藥理和毒理學研究,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年逾古稀的秦伯益精神矍鑠、開朗樂觀,為人坦率、豁達、直言、灑脫,生平從未住過醫院,從不吃任何保健品和維生素;淩晨1點左右睡覺是習慣,而且睡前必衝冷水澡;近10年來堅持每年拿出3個月的時間自費獨遊,踏遍祖國名山大川,訪尋曆代人文勝跡;夏天喜歡到最熱的地方觀光、冬天又偏到最冷的地方賞景……

用秦伯益自己的話說,他的保健養生之道就是“順其自然,想吃就吃,想玩就玩。”

秦伯益認為,人生有不同的年齡階段,承擔不同的角色,要注意角色的轉換。青年時是兒子,中年時做爸爸,老年後當爺爺,晚年就成了太公。“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在工作中,秦伯益同樣認為相應的角色轉換是必要的。如體育界,青年時是運動員,中年時做教練,老年後當裁判,到晚年就成為觀眾了。這就叫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秦伯益曾在普陀山佛教學校牆報上看到這樣一個佛教故事:二小僧與眾僧友一起坐地修練。忽然來了一桃販,乙僧與他僧起立觀看,甲僧端坐不動。頃刻又來一棗販,僧等又起立觀看,甲僧依然不動。最後甲僧修成正果,乙僧等一事無成。乙問甲,在外界誘惑麵前你為什麼能坐得住?甲答,我們本來沒有想在修練時吃桃或棗等雜物。來了,我也不需要它們。我和你的差別隻在於在這些分外東西麵前能夠說:我不需要。

這個故事令他十分感慨。“人心的不平,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人家有了,就想要。如果學會善於說‘我不需要’,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就會健康長壽。”

對於有些專家為人們開出的“健康處方”,秦伯益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人的體質不一樣、習慣不一樣,如果按照同一種模式養生,反而不利於健康。他自己便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年輕時工作起來更是不分早晚,但每天中午一般都要午睡30分鍾到一個小時。早上經常七點左右起床,從來不刻意去鍛煉。天天吃早餐,至於吃什麼很隨意,從不講究一定要吃什麼或喝什麼。他認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當知道自己不該吃什麼的時候才少吃或不吃,比如血脂高的人要少吃高脂肪食品,痛風患者要少吃或不吃動物蛋白。

上了年紀的人大多害怕談到死,可秦伯益對死亡的看法卻極其超脫。他說:“死亡既然是最後的歸宿、生命的必然,順其自然就是了。我已經向家人和學生交待,將來我走時,不必開追悼會。屆時如果無法推辭,隻要從俗安排一個小型遺體告別儀式便可。也不必奏什麼哀樂,可以播放一段舒曼的《夢幻曲》或薩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我會走得很愉快、很舒坦,因為我曾是一個長壽而快樂的老頭兒,我充分享受了人生,我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