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第七十六章》
譯文
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
闡釋
老子認為,處世養生當柔弱,不可堅強剛烈。
本章開篇,老子即說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他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之時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枯槁。這種直觀的、經驗的認識,可以說是老子處弱、貴柔思想認識論的根源。
老子還用水作為例子,來讚美柔弱。他在《老子·第七十八章》中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選中,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的東西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柔弱的水卻能攻克一切堅韌強大的東西,沒有其他的事物能與之匹敵。
水首先是一種柔弱之物,它不逞堅強,回避堅強,但長久的韌性卻使它具有滴水石穿之效,堅強的石頭反為柔弱的水所戰勝。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幾乎人人都知曉,但是很少有人真正領悟,親身實踐。
老子以性情柔弱的水可以攻克堅強事物的例子,來說明他“守柔曰強”、“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他把甘於柔弱作為一種保身養生的哲理,是要人們貴弱守雌,不要勇於逞強。他聲稱“勇於敢則殺”,勇敢剛強反而易遭殺身之禍,“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所以他在最後指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即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老子貴柔、處弱的處世養生思想,在《老子》一書中多有闡述。《老子·第三十六章》中說:“柔弱勝剛強。”《老子·第四十三章》中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所有這些論述,都是老子“柔弱”哲學中的重要範疇,是道的本性,是天道的表現,是自然的真相,也是處世養生的大智慧。
養生之道
生之柔弱,死之堅強,老子這種來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總結的養生哲學,又一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在這種思想中,無論柔弱還是堅強,無論“生之徒”還是“死之徒”,都是決定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因素在發揮作用,它暗示著堅強的東西已經失去了生機,柔弱的東西則充滿著生機。
從生理養生的角度來看,柔弱的確是生命力的象征。
兒童柔弱,在學會走路的過程中無數次摔倒,但骨頭不折,這說明柔中有剛是真剛強;中老年人骨頭很硬,可謂剛強,卻經常會摔折胳膊和腿,這說明過剛反而易折。據說,當年老子見老師的牙脫落光了,不由淚水奪眶而出。老師說:“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答:“在。”老師說:“舌頭柔,牙齒剛,柔能克剛。”
又如,人身上最堅硬的要數牙齒了,最柔軟的要數舌頭了,當人垂垂而老,牙齒全部脫落時,舌頭卻仍然完好無恙。類似的現象還有:大樹比小草堅硬剛強,但海嘯、台風來時可掀倒大樹,甚至連根拔起,而小草依然故我;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有的高樓大廈倒塌了,但有的小平房安好無恙;水最柔弱,石頭堅硬,但水滴可使堅石為之洞穿;等等,都是這個道理。
從心理養生的角度來看,守柔確實比執剛更利於養生。
甘於守柔,則可以恬靜安適、心平氣和;相反,執剛的人往往逞強好鬥,激化矛盾,徒添許多煩惱。
老子說:“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紛繁萬物回歸根本就是靜,隻有靜才能回歸生命。他又說:“專氣致柔、能嬰幾乎?”這就是在強調,養生之首要,貴在調養精神,隻有精神內守,心神安寧方能五髒安和,達到恬靜安適的心理狀態。而所謂恬靜平和,就是情緒穩定,能正確對待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爭名奪利,避免不良的心理衝突,使心神安定,氣機不亂,尤其不要過於激動,更不要發怒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