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三章》
譯文
不迷失本性的人才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闡釋
所,是心靈之所,即大道。老子認為,長壽養生和這個“所”有關。
大樹離不開樹根,人類的行為也不能迷失本性。從人的身體來說,古人不提倡遷徙遂行,認為這是不安定的表現,會“流離失所”,所以主張找到一個棲身、安定的場所。如果從人的精神和心靈來說,人們就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寄放、停泊之處,不因層層疊疊的大千世界而目眩神迷。人隻有有了棲身、停泊之處,保持住了根本,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存而沒有災難。
所以,老子提出了這樣一種長壽養生哲學,“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即是告訴人們,真正長壽不死的,是那些被人們所牢記不忘的東西。一個人的壽命有限,但精神卻是無限的,為了社會作出了貢獻,就會永遠被人們記住,這樣的人就是長壽的,就是永垂不朽的。否則,一個人什麼貢獻也沒有,死去也就死去了,也許開始家人、親戚會傷心,但不久便會被遺忘了。
“死而不亡”,這種長生之道是老子極力倡導的,也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了其“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也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指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流芳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人生的目的,無不是為了幸福、健康、長壽。然而,人們在追求幸福、健康、長壽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心靈的自由,由此便導致了生命的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則不同。他們始終關懷的是內在的心靈,是以有形養“無形”,而不是以有形養有形,因此都獲得了相對長久的生命。
人生當自知心性,而後才能自勝,心有所屬則自強而不失其誌。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天地之誌,並與世長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老子這種“死而不亡”的留名與其淡泊名利的思想是不相矛盾的。“死而不亡”是一種得道後的“名”,一種被動的、客觀的、完善的“名”。而名利的“名”,則是功利思想的一種典型表現。
養生之道
老子認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那麼,怎樣才能“不失其所”、“死而不亡”呢?這就要求人們做到力守節操。
“節操”是一個有深刻文化意蘊的概念。古人釋為:“不以辱身”(《韓詩外傳》)。“見危致命”、“知義理之名”(《論語》)。“昔聖王之處士”、“修立之名也”(《齊語》)。《辭海》釋為:“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堅定氣節和操行,由政治信念和道德理想所決定,是堅定信念和堅強意誌力的統一。”
力守節操是一種修身之道,自古為人所倡導。漢代哲學家王修說:“誌向高遠的人,能夠不斷地磨煉自己,以成就大業,沒有節操的人,懈怠輕忽,隻能成為平庸之輩。”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明確指出,個人的修養不僅是處世的條件,更是修身長生的根本。
人吃五穀雜糧而生,就生存而言與動物相異無多,更兼人有智慧、智能,動物本能之欲之性深伏內心,或貪財好色、或貪生怕死、或為名求利……,如此種種,因時因事因境,時時會鑽出人們的靈殼,牽引人們的言行。於是,為囚住人們心中之惡魔,東方佛教講“八戒”,西方耶穌求“滅欲”;儒家更是主動出擊,全心而為談“修身”。
說節操、求節操,自不能摧壓人性,但良好操守的形成絕離不開對惡欲的控製,特別是對優良美德的追求。
古人用封建倫常、社會的普遍觀念修身求節操。廉者不飲盜泉之水是為有節,饑者不食嗟來之食是為有誌;牧羊的蘇武,從容的元淳,投身汨羅的屈子,醉臥長安的詩仙……演繹著各個時代中華之子的動人故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誓死不做亡國奴”、“寧肯站著死,不能跪著生”,感人的詩句傳承著節操的精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傳統社會對節操最精煉的表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類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更是道盡了節操者至高的精神之境。他們都真正做到了“不失其所”,“死而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