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守節操,身去名留,也許這種長生之道會遭到一些人的鄙夷:吾等凡夫俗子,怎能與昔日風雲人物或今之身居高位者相提並論。其實並非如此。
每個人都有“蓋棺定論”的一天,凡人“身後名”,都存在“流芳”與“遺臭”的檢驗。所以,每個人,尤其是人生晚年之時,行事處世千萬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自始至終把握好人生目標,走好人生最後幾步;務必堅守節操,切不可誤入晚節不保的歧途。
養生典範
蘇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年)拜中郎將。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於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攜帶諸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漢朝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於。
最初,單於派人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被蘇武嚴辭拒絕。匈奴見勸說無用,便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於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食物和飲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裏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於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動向,隻好把蘇武放了出來。
經此刑罰,單於知道無論軟硬都無法勸說蘇武投降,反而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害蘇武。但他又不想讓蘇武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於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裏,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旌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使節上麵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
當時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前後達19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於已經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於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立即派使臣欲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後來,漢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區,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假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係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於聽此,隻好把蘇武等9人送還漢朝。
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被昭帝拜為典屬國。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係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蘇武病亡,壽80,在當時屬高壽者。
蘇武在人生最艱難的險境,仍忠貞不渝地堅守節操,贏得了後人的高度讚揚,其偉大事跡為後人永世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