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二十九章》
譯文
因為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有前行必有後隨,有吸入必有呼出,有強盛必有哀弱,有上升必有跌落。所以,聖人總是避免使自己有過分、奢侈、過泰的欲望,而使自己始終保持中和無欲。
闡釋
在本章,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主要是指人們應順應自然,常保尊貴的地位,做事一定不要過分,不要奢侈,不要過頭,不要勉強他人,這樣才能常有而不失,常勝而不敗,常貴而不賤,常生而不殆。
老子的這種修身養生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追名逐利,要適可而止。
老子認為,保持恬淡為上,知足常樂,不去追逐榮利,可使精神內守,抗病能力增強。他還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由於貪得無厭,難免置於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的境地。他希望人們放棄物欲的外在誘惑,追求恬淡寧靜,保持內心安足,以此來修身養生。
如《老子·第三十二章》有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天地間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勻。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種管理體製,製定各種製度確定各種名分,任命各級官長辦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製約,適可而止,知道製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麼危險了。
老子倡導“無為而冶”,認為“無為而治乃大治”,但這種“無為”並不是非被動無為,而是不妄為;為,即有違道之可能,無為,才能“知止可以不殆”。老子這種適可而止的修身養生的思想旨在告誡人們,人的主觀能動性經常背道是必然的,所以要時常自醒、千萬不可妄為。
追名逐利,適可而止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對此,老子在其他章節中也有相關的補充論述。如《老子·第三十章》直觀地闡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什麼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的事情就超出了常理的範疇,就是違背道德準則,必然導致懲罰。
總之,凡事心懷滿足,適可而止,就可以安命無災,長保不辱。正像老子所說,知足的人,知道把握分寸的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人,總能夠避免災禍,總能夠保住人的根本。
養生之道
老子認為,和諧是天地萬物生存發展的一大法則,也是人們應當遵循的一大準則。對於人來說,不僅要“知常”、“知和”,而且還要“知止”,即認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適可而止,自我滿足,以限製或禁止自己對名利的過於貪求。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這種思想,他也強調順其自然、適可而止,認為“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即洞鑒生命真實意義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洞悉命運之真諦的人,不追求命運所無可奈何的東西。道家這種適可而止的養生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人認為,不多餘,不短少,才是福。多餘是害,任何事物都是這樣的,財貨更是如此。如今的富人,耳朵要聽鍾鼓管簫的聲音,嘴裏要嚐著牛羊美酒的滋味,以刺激他們的情意,遺忘他們的事業,可以說是迷亂了;倚仗著盛氣,沉溺於追求,像背負著沉重的東西上坡,可以說是勞苦了;貪財而招致怨憤,貪權而耗費精神,閑散則沉溺於嗜欲,身體充盈則意態驕滿,可以說是病患了;為了求富逐利,於是積財高過牆頭還不知足,並且貪求而不舍,可以說是取辱了;聚集財貨而無所用,專意求榮而不舍,滿心煩惱,希求增多而不知止,可以說是憂慮了;在家裏就擔心小偷的盜竊,到外麵就畏懼匪寇的傷害,裏麵房屋緊閉,不敢獨行,可以說是畏懼了。
這六種負擔是人們的大害,都是由無度地追求名利,不知道適可而止帶來的。人們都遺忘而不知省察,等到禍患來臨,想用盡心思竭盡錢財,隻求一天無事亦不可得。所以最終,還是從名來說看不到名,從利來說得不到利。竭盡全身之功,終日心神繚亂地去過分的爭求這些東西,實為得不償失!
那麼,又如何使自己不去無度地追求名利呢?這就要做到清心寡欲。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欲望愈高的人,愈容易自尋煩惱;奢望愈大的人,愈容易挫折纏身。物質上的清貧,可以擁有精神之樂;欲望上的清貧,可以舍去煩惱之苦。清心寡欲,是一種境界。因為欲望不高,容易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無怨、無悔、無憂、無慮,自得其樂,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當代作家冰心也說:“事因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健康學家認為,知足常樂、淡泊名利的人會健康長壽。因為他們個人欲望不高,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為爭名奪利而苦惱,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機,防治了心理疾病。由於精神輕鬆,機體的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免疫力高,抗病力強,病魔也要退避三舍,如此自然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