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譯文
穩重是輕浮的根本,清靜是躁動的主宰。所以君子整天行事,卻不敢輕舉妄動,而是處處穩重,即使麵對美食勝景,他也能安然處之。
闡釋
老子認為,要使身心處於安然、舒暢之中,必須保持清靜,杜絕浮躁。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清靜、浮躁是對立的,互相矛盾的,在此,老子再次運用辯證法指出,一國的統治者,應當清靜、持重,而不應輕浮、躁動,這樣才能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國家。
老子的這種主張,不但是為君者必修的品質,更是人們修身養生的要旨。
老子崇尚穩重、沉靜而排斥輕浮、狂躁,認為前者符合生養之道,後者則違背了自然之道,應予以摒棄。
老子的這種思想不難理解。就自然界的現象看,無邊無際的天宇因其高遠而達成穩重,遼闊蒼茫的大地因其厚重而達成穩定,一座高山因其龐大而達成穩定,一塊巨石因其沉重而亦能達成穩定;天上的遊雲盡管可以一時地遮天蔽日,卻因其輕飄而轉瞬即逝;風雨來勢洶洶,卻因其輕飄而終不能長久。
所以老子說,得“道”的聖人行事,雖有美麗和華彩的樓亭,但他們絲毫沒有因此而輕浮狂躁、自以為是,而是始終安靜地生活。聖人治理天下更是如此謹慎地待之,從不敢輕率行事。反之,輕浮就會失掉根基,躁動就會喪失君位。
《老子·第四十五章》中亦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宋代範應元解釋說:“躁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是知躁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故知清靜者,為天下之正也。體道者,成而若缺,滿而若衝,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無不出於清靜矣。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靜為正爾。”此釋義中,老子清靜持重,切忌浮躁的養生思想,就很明了了。
總之,老子在本章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保持冷靜,從容鎮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亂。這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涵養,也有利於修身養心。
養生之道
道家的養生方法,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治國之道。本章中,老子就借養生指出了為君治國之道。
老子在此強調的是一種靜養的思想。自《周易》始,動靜觀不僅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在養生學中的應用更是明顯,所以,靜養生自古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無論道家、儒家還是佛家,在靜養生方麵都有獨到之處。
所謂清靜養生法,就是通過心理平靜來達到養生的目的。這就要求必須消除一切有害養生的心理雜念,真正做到身心的潔淨。因為思想清靜是恬淡虛無的要旨,思想清靜則心神調暢,寧靜淡泊則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
古人曆來認為,心靜神自安。靜可以製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祛熱,靜可以使意定神安,這就是靜養生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神不安,浮躁不定,思慮萬千,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呢?
《黃帝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說,思想上純潔安靜,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後世養生家也極為重視清靜養神,認為它能使人達到“形與神俱”、“陰平陽秘”健康狀態。現代科學亦證明,靜養心神屬自我調節,能保護大腦少受或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幹擾,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養生方法。
現代社會的人們工作與生活都很緊張和繁忙,在這種環境中享受一段寧靜的時光,對十分疲勞的大腦來說,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它可以養精蓄銳,幫助人們更有效地投入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人需要工作、拚搏,也需要寧靜,鬆馳。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是養生之道。隻張不馳,肯定會導致疾病,縮短壽命。特別在當今緊張而激烈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心靈的寧靜,更是養生之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