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人要懂得珍愛生命,學會“鬧中尋靜”、“靜中養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寧靜養心的保健。文學家郭沫若青年時代在日本留學時,由於經常廢寢忘食地貪婪學習,不久就得了神經衰弱症,心悸亢進,睡眠不寧,記憶力減退,影響學習,十分苦惱,後來就學練“靜坐法”,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臨睡時各靜坐30分鍾。月餘竟收到明顯效果,後來堅持不懈,症狀全部消除。他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我的身體在同事之中還算結實,我的精神在貧困之中也還平定,這和我練靜坐有一定的關係。”
養生典範
董廷瑤,中醫兒科專家。1903年生於浙江寧波,1922年起開業行醫。建國後,曆任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長。1983年受聘擔任上海中醫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1985年任上海市中醫文獻管名譽館長。1990年被聘為中國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顧問;同年,被遴選為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董老先生逝世於2002年2月28日,享年百歲。
董老先生的長壽,跟他的清靜養生觀有很大的關係。
董廷瑤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視情專的修養,盡力控製各種損害健康的情緒發生。他說:“中醫把七情‘喜、怒、哀、樂、思、恐、驚’稱為情誌。七情與髒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七情太過,人體在劇烈的刺激下,引起髒腑功能紊亂,就會出現各種病症。如大怒傷肝、悲哀思慮太過會引起氣鬱等。所以人的七情與健康長壽有直接關係。”
生活中,董廷瑤盡量做到“清靜養心,少怒、少憂、少悲、少思”,以保養神氣,摒除一切私心雜念的幹擾。他秉性耿直,喜怒容易溢於言表。遇到發怒時,他就盡量用理智來控製自己,並預先囑咐別人提醒他。他也有焦慮、躁動、傷心的時候,但這些情緒一旦產生,他也會盡量的控製自己。
董廷瑤為人心胸豁達開朗,泰然對待一切,很少為私事多慮,無過喜過悲之時,白天投身工作,夜晚勤讀醫書。他說:“我從工作中尋找樂趣,從讀書中陶冶心神,每當心情不悅之時,能很快自行辟解,寬慰自己。”
也許是在清靜養生上頗有心得,董廷瑤是從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但他生活很有規律。
他每天早晨7時起身後,便臨窗伏案工作,或研究文獻、著書立說;或為學生修改論文,指點迷津。覺得疲勞了,便看看報或步行代車上商店買些物品。飯後必午睡,起身後便邀學生前來商討,討論中師生不拘小節,快樂、幸福自然不言而喻。晚飯後,他會看一會兒新聞,小憩一下便上床睡覺。如此數十年如一日。
董老先生也很注重飲食的營養。他說,孔夫子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這大概是因為他不懂醫學,我則“食不求精,膾不求細”。在飲食上過分講究了,把食物搞得過分精細、入味,勢必就要嘴饞多吃,而多吃了就要傷脾胃。所以我對飲食很隨意。隻要有營養,什麼都吃,每餐略吃一點葷菜即可,不貪炙爆厚味,而以清淡為主。因此,董老每次定量吃一小碗飯,以蔬菜為主,加上幾片火腿之類的葷菜。他曾經吸過煙,後來引起氣管炎,就堅決戒掉了。他認為酒對人害多於利,故索性避而遠之。